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24期   作者:孙大革
[导读] 教师在进行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
        孙大革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二小学  553537
        摘要:教师在进行小学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渗透文明礼仪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他们与人交往的态度是否端正,如果教师发现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些欠缺,那么一定要及时地教育他们,并且要以身作则,教会他们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并且让他们懂得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要讲文明、知礼仪,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方法
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度逐渐上升,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是当前小学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和教育的难度。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进行探讨。
一、何为小学生行为习惯
        如果把行为习惯比作一棵树,学校是行为习惯之树的养料,树叶、躯干等外在形式代表着行为习惯的行为表现。因此,小学生行为习惯是说,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向学生传播行为习惯相关知识,而学生通过学习行为习惯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学会约束自身行为,最终表现出优秀的行为习惯,诸如礼貌用语、处事有度、交际有法、爱护环境等。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重要性分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行为习惯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育人教育,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适时进行养成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意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笔者认为,教师要抓好小学阶段这个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一般6-13岁,他们的可塑性很高,正是对他们进行良好行为习惯、正确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社会和家长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家长自身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言行成为鲜活的养成教育范本。实践证明,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正确价值观形成了,他们自然会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书中提到的:“人要是各种好习惯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集体发力,将学生培养为行为更规范、道德修养、知识文化更渊博的文明公民。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方法
        (一)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帮助他们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所谓的文化熏陶其实就是教师要为学生们创造更具文化氛围的教学课堂,在进行文明礼仪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发挥出自己育人的重要工作使命,然后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们进行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们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在进行日常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们讲述一下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能够让学生们进一步地了解文明和礼仪的由来和延续,体会其中传承的伟大。这样才能够深深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对历史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不断地运用文明知识熏陶他们的心灵,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转变家长观念,使得家校德育同步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中,家长会存在溺爱等不良教育现象,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家长们的德育观念,使得家长们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心理素质、高尚品德等等。学校要以开展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提升家长们的德育认识,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学校和家庭有着共同的期望和共同的心愿,那就是使得孩子们能够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样的沟通中,使得家长们认识到应该与学校的德育同步,从而在家庭中能够为孩子们营造更好的德育环境。例如,在家里让孩子们自己洗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庭中学会尊老爱幼,长幼有别等等观念。让孩子们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当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和同步的德育实施时便能为学生们的德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转变家长们的德育观念后,家长们在与孩子们进行相处时,便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形成德育示范,对孩子们的品德成长和行为塑造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家长们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语气要平和,言语要规范,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为人处事态度。
        (三)生活点滴,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的,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且不可分割。因此,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要通过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并强化其品德修养,同时使其对其他学生形成有利影响。反之,也可以通过品德修养的提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置相应的教育情境,以此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生活中积极正确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分析思考其中包含的品德修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品德修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的,他们与环境相互影响。因而,在制订培养目标的同时,家庭和学校也需要构建良好的培养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对小学生产生微妙的影响,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还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正面效果。为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而又有规矩的家庭环境。在硬件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把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为孩子预留安静、明亮的阅读区以及安全的运动区。在软件方面,家庭成员关系和谐,相互理解与宽容,团结互助;制定合理的生活、学习制度以及必要的家庭规矩;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与孩子平等对话,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与孩子达成共识。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利用广播和宣传板,宣传校园文化、文明礼仪、道德修养和好人好事,促进学生们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教师和家长需要就此阶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也需要将其作为长期教育任务而长抓不懈,通过三方合力,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创建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并通过对和谐、互助、友爱的校园环境及班级环境进行建设,通过各方的积极引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育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和培育路径[J].中华少年,2019(36):69+73.
[2]王淑霞.小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和实施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2.
[3]吴敏霞.浅析家校结合开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76.
[4]陈守品,陈朝阳.摭谈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7.
[5]奚迎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21):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