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滢莹
(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考察河南时提出的一个新词,也是近两年的一个热词。如果把“新常态”这个词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课堂“新常态”的理解我想可以定位为在常规课堂教学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对课堂进行巩固与创新,这与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开放式教育”不正是不谋而合吗?
在教学实践,甚至是个人生活经验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当和学生提出“小组合作”的时候,总会有学生发出“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完成”、“老师,我们能不和XX一起完成吗”等的抗议。“自主容易合作难”,这又恰恰反映出合作的价值。素质教育的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没有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自主”与“合作”就像两个半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把合作式的学习变成一种课堂的常态,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如何保护我国文化遗产”一内容中,我采取了一个尝试,让学生分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presentation,即报告。这样的形式在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涯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在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中,他们却觉得有点陌生,因此当我刚提出了这个任务的时候,孩子们沸腾了,他们纷纷举手向我提出了疑惑。而我的要求听起来很简单,4-6人为一小组,组内分工,负责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课件和最终汇报,谁负责什么,以什么形式完成,自己商量,老师不给建议。同时,我也征得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让家长在孩子自己提出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协助。
任务布置下去的当天中午,家长群上很快就有家长提出说希望老师能分工更明确些,有些孩子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有些家长却很是放心,欣喜地说,孩子回来和他们说他们组已经安排了谁谁谁干什么,连周末在哪里讨论的时间地点都安排好了,还劝慰起别的家长们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放手给孩子“大干一场”。
果不其然,在最后的汇报环节,孩子们虽然没办法各个都表现得老练稳重,但是却也涌现出不少火花,而且还学会了反思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出解决的方法。我想,这样的课堂比老师一字一句的传授满堂灌的课堂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总结这次的经验,我认为合作式的常态课堂首先要创设一个合作的情境,优化小组设置,在以往的合作学习中,我们惯常让学生们以座位前后4人为小组,而后来我却发现这样的分组往往会拉大组间的差异,因此可以考虑改变传统的“就近原则”的小组合作为“平衡原则”的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在问题讨论时,鼓励小组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互相合作,既要有小组带头人,又要让小组成员都轮流当小组“发言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地等待,也不能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课本对话,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在评价中我们可以融入竞赛机制,开展学生间“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的合作学习,营造小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从课内延续到课外再回归到课堂。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新常态下的课堂,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合作式学习成为我的新课堂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