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学习在智障儿童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4期   作者:林玉梅
[导读] 操作学习,指的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
        林玉梅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733000
        [摘  要] 操作学习,指的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教学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操作学习符合智障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给学习探求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掌握真知,有效地促进智障儿童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操作学习  认知规律  学习兴趣  探求知识  体验成功  
        智障儿童在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着发展缺陷,相对于正常孩子,智障儿童的思维发展更加缓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智障儿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思考、分析、反思、总结,探索出了一些智障儿童课堂教学的策略——操作学习。

        一、操作学习符合智障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要经过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亦是如此,只是速度较正常儿童要慢得多。而通过强化操作学习,能使智障儿童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表象是认知思维的桥梁,表象又是形象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表象的分析与综合。因此,操作学习符合智障儿童认知思维的发展顺序。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使学习初步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时,智障儿童对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学具的作用,先让每个人准备6个小圆片,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把6个小圆片分成3组,每组2个,如何分?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动手分了起来,学生分完后,我要求他们列出加法版式,再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归纳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概念。
        由此可见,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智障儿童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二、操作学习能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才会产生学习兴趣。操作学习使知障儿童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概念的提示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想操作——会操作——操作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操作学习寓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大小”时,我就用两个大小明显的球作教具,把它们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从而在感觉上体会到“大小”的概念,这样使“大小”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会了知识。
        三、操作学习能教给智障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
        操作学习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操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真正的知识。如:在教学“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时,我让学生操作学具,每排摆6个三角形,摆4排,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我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得出有4个的结论,从而列出算式6×4,运用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求出圆片的总数。在此基础上,我再鼓励学生自己换个方向去观察(即纵向观察),去发现另一种计算圆片总数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另一道乘法算式4×6,同样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求出结果。最后,我归纳总结出“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规律。通过操作学习,经过观察、分析使学习获得知识。
        四、操作实践活动,让智障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具、学具,让智障儿童动手、动脑、动口,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形成愉悦表象,充分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并与同伴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体验中牢牢记住。例如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准备好教具与学教,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认识三角形以及它的特征;让他们描一描三角形的边,用手指一指它的角;在方格纸上描一描三角形,并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分别折一折,剪一剪;最后可以用积木拼图形等操作活动,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来,虽然有的孩子由于言语障碍而不能用语言描述与表达,但他们可以通过动手与动脑来完成活动,每完成一项活动,便向老师与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又如在美工课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动手的作用,使训练的形式多样化。一是剪贴画,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图画剪下来,或者利用彩色纸、绒布、树叶等材料,剪贴成树木花草、小动物、玩具或人物等图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树根、石块、竹片、木屑、蛋壳、布条等材料,根据他们的形状、色彩、大小、纹理、质地,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或剪贴或雕刻,或拼接,或组合,制作成一件件充满童趣的工艺作品,让学生快快乐乐学知识,于玩乐游戏中长才干。此时,教师要随时注意心理效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它会有效地支持学生奋发向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添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对新教材的研究上,上课还是一块黑板,两支粉笔,显然无法将智障儿童的能力得到提高。只有遵循智障儿童的认知规律,加强操作学习,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才有利于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