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燕
(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第五中学 655400)
摘要:在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严重污染环境,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以往“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基于此,本文章对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高中生物;渗透策略
引言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喻示着健康和希望,代表着科学和环保;人类需要绿色,赞美绿色,进而呼唤绿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而作为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历史重任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生态文明素养内涵
生态文明素养是在环境素养、生态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人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既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这一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的,它是“对生态的一种文明态度”“是一种自觉而充满感情的技巧或意愿”。[1]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经历了“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演变。[2]周军军认为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包括“生态历史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国情观、生态资源观、生态消费观、生态实践观、生态审美观、生态就业观”十个维度。[3]张瑞云、冯淼则将生态文明素养理解为“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养成的良好习惯”。这表明学者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解在逐渐深化,研究主体从笼统的人与自然拓展至人与社会、人与人,研究宗旨也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讨转向生活层面的具身践行。但是,已有关于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的理解大多出自环境学、社会学、生态美学等领域的学术视角,从教育学视角进行解读者较少。
2.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在的渗透策略
2.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环保实践等领域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匮乏。生态文明素养可以后天培育养成,青少年是培育良好素养的关键时期,全社会都应该重视青年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抓住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关键期,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师等立体化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绿色发展的种子植根于青少年思想形成黄金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2生物实验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
生物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创新等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抓手,对于整个生物教学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实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减少、消除或妥善处理生物实验产生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保护环境和师生身体健康。对实验如此,外推到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亦复如此,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这对于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而言,无疑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以从优化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操作等环节,或者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辅助或仿真实验,建立生态化的实验考核方法和标准等全程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生化实验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相互耦合,共同进步。
2.3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发挥教师评价作用,不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心理状态、上课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机制,学生能对自身有辩证认知和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4学校要重视生态校园建设,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要加大新时代生态文明观理念在校园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生态的美化建设,将打造绿色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之一,使学生在能够体验美、享受美,让学生浸染在绿色之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学校和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的措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开展新型课堂形式,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效率和质量,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双伟.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读写算,2019(20):89.
[2]伍永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试题与研究,2019(10):62.
[3]王丽芬.浅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高考,2018(3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