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课堂新样式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慧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4期   作者:陈海英
[导读] 整齐划一的传统信息课堂教学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模仿上
       陈海英
        东莞市石龙镇中心小学西湖学校,广东 东莞523000
        【摘要】整齐划一的传统信息课堂教学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模仿上,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据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三段六步”的“慧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分别从“课初导学”、“课中研讨”、“课后评价”、“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证了“慧课堂”有利于学生促进知识建构、强调信息整合、注重批判理解、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所有这一切都为学生建立了适合深度学习的环境,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深度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慧课堂”教学模式
【正文】
        我校是一所镇级公办小学,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积分入学方式就读的新莞人子弟,由于家庭环境良莠不齐,导致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与基础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传统信息课堂不但加剧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的这一状况,而且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仅停留在简单的操作模仿上,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处于浅层学习阶段,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据此,在2016年4月我们信息组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确立了 “三段六步”的“慧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三段”是指“课初——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六步”是指六个教学活动步骤:情境引学→微课自学→合作研学→交流展学→拓展延学→评价固学。
        随着“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通过从课初导学、课中研讨、课后评价以及形成性评性等一系列的创新性教学流程,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课初导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初步构建
        课初导学这一阶段包括“情景引学”和“微课自学”两个环节。
        (一)“情景引学”将课堂的整体结构设计成任务驱动式学习。
        上课伊始,教师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并且把各个知识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真实的任务”中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点,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
        如:在Scrath趣味编程中的《条件判断模块》一课中(本文均结合该课例进行论证,方便起见,以下简称课例《条件判断模块》),上课初,我播放了一则新闻:郑州一个小男孩在家附近工地上玩耍时,不小心掉入一个没有井盖的排污井而身亡。一上课就将学生置于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小男孩的不幸遭遇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任务:制作宣传短片《小心井盖》。
        在这里,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视频、声音、情节等方面,设计出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联想和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微课自学”(包括同步的“学习任务单”)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及学法指导。
        1.“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微课”尽量做成非线性、交互性强的观看形式。伯格曼认为,观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如“学生观看视频”。而据有关研究指出,被动学习(观看视频)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收获。所以,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微课基本都做成“非线性,能与学生互动”的观看形式。如:课例《条件判断模块》中使用的微课。我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探究启发的流程,让学生通过“分析猜测——上机验证——归纳总结——巩固拓展”一步步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当学生观看该微课时,遇到需要自己进行“思考”、“猜测”或“分析”时,告诉他们必须“暂停”,在暂停期间完成某项任务、猜测某个结果,或写下某个有趣的问题(特别提示:如果需要学生暂停的时候,我们会预留几秒钟给学生点击“暂停”按钮的时间),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与学习情境、学习要素之间进行互动,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2.在进行“微课自学”时,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学习任务单”。所谓“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以表单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资源包。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提炼以及几轮“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修正,我校最终总结出面向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任务单的基本结构,如下图1所示,包括学习指南、学习内容和反思评测三个部分。
        
图1
        学习任务单的表现形式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还应关注不同的教学环节,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的不同课型,侧重对不同部分内容的设计,从而让学习任务单支持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单,是支持学生独立探究和协作学习的工具,注重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能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进度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取得自主学习实效,从而促进知识建构。
        二、“课中研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与创造
        (一)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
        该阶段包括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合作研学”、“交流展学”和“拓展延学”。这三个教学环节均是围绕问题解决而开展的学习活动。
        其中“合作研学”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和组织下对问卷星的反思评测的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对于通过“合作研学”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新问题,组长整理后在问卷星上“问题记录”中进行提交带至下一环节“交流展学”求助于其它小组和教师进行解决。
        “交流展学”是指教师对问卷星上学生提交的“反思评测”进行整理和归类,快速了解学生微课自学的整体情况,然后,针对学生遇到的疑点、难点或共性问题,再次提出任务,让全班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汇报。
        “拓展延学”是指学生在解决课内疑难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让全班学生对现有的案例提出创意性的修改意见或者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及做法。
        这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随着学生训练与研讨的深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进一步深化,从而促使他们在相似情境中举一反三、融会通,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与创造。
        (二)创设动态交互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多以直接下达指令的方式教导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我们研究的“慧课堂”最大的好处是给了教师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或学生小组进行交互。在课堂中,我除了设计交互的教学流程、构建交互性教学内容外,更注重为学生创设交互性学习环境。
        1.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建立师生与教学媒体的交互。例如:教师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向学生展示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讨论等。
        2.充分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平台。例如:“合作研学”中的组内交互性学习、“交流展学”中的组际交互性学习,“拓展延学”中的师生交互性学习等。
        其中,组内交互性学习以小组讨论、一对一交流、一对多交流的方式进行,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面对面互动与对话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与观点的批判分析、深度反思、挑战与内化,提高创造能力。
        小组汇报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观点碰撞的重要环节。在实施小组合作之后,我们又创设了组际交互性式学习氛围。组际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组际交流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表扬某些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良好的表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作出归纳,检查目标达成度。
        而教师则可以循环走动在整个教室中,可以与每位学生交互质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努力的学生能够提出超出学期课程要求的好问题,而那些带着误解的学生,往往也能到达一个新的水平。
        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课后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后评价”是指教师通过“作品评价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班内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具体环节如下:
        (一)组内推选作品。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教师公布的作品评价标准进行作品评选,每小组推选出一个优秀作品进行组际展评。
        (二)主持人展示优秀作品。
        教师可以选聘参加校园广播站等学生担任主持人,让参与展示的选手倍感亲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持人依次展示各小组推选的优秀作品,作品的作者需要把自己作品最亮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并配以适当解说,同时和大家分享作品的新意和构思等。
        (三)学生互评。
        作品展示完成后,同学们都可以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亮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师点评。
        最后,教师简单点评展示与评价活动,并且作出总结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
        在此评价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讨论、辩论、评比、谈话评价等多种方式,在民主、和谐、自觉互动的气氛中,对自己以及他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更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以批判的观点对待各种问题,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四、贯穿课堂始终的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评价在任何教学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慧课堂”中教师除了在“课后”阶段利用“作品评价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坚持在上课期间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如:
        (一)随堂反馈法。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结果,并及时地给予口头赞扬和指正。
        (二)电子档案法。
        教师为每个学生在教师电脑上建立档案袋,对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及时做记录,如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是否提出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等。以月为单位,教师安排一节课把学生的电子档案分发下去,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形成性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督促他们不断修正精细加工,促进他们更深入地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构建的小学信息技术“慧课堂”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翻转学习时空,而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的改变,促进知识建构、强调信息整合、注重批判理解、着意迁移运用、面向问题解决,所有这一切都为学生建立了适合深度学习的环境,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2]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3] 叶平,从翻转课堂到翻转学习的演进――美国中小学翻转课堂如何关照深度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