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舍,才能多得 ----对有效提升语文阅读课教学效益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4期   作者:刘建梅
[导读] 升阅读课教学效益,“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刘建梅
        河北省张北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教育教学研究室   076450
        摘  要:提升阅读课教学效益,“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确定“教什么”要做到:捕捉文章闪亮点,挖掘核心教学点,把握住学习起点,强化当堂训练点,凸显教师的优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效益;合理取舍
        阅读课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新课改以来,许多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提炼对阅读课教学的思考。课上,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改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技巧,转化评价方式等方面,结果是课堂变活了,但效益甚微。反思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过于关注怎么教,而回避了一个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教什么。其实,相比怎么教,教什么显得更加重要。这和做饭很相似,首先要想好做什么饭,然后才好去付诸现实,倘若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教什么,并不是指阅读课例原文,而是教师经过多重对话,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地取舍,浸润着教学智慧的新内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取舍水平,阅读课才不至泛化,才能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教什么呢?笔者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解读文本,捕捉文章闪亮点。
        在教学实践,尤其是“同课异构”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教师教学如出一辙。探究其中缘由,主要是教师都借鉴了别人的教学资源,而忽略了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其实,不得精髓的模仿,最经不住推敲。语文教学,惟有从心里发出,也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解读文本是每位语文教师的必做功课。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文很简单,读两遍去上课没有问题。遇到作课也多是参考别人做法。殊不知,正是这种满不在乎,让你错失良机,久而久之你解读文本的能力就会下降。解读文本离不开读和思,入情入境的朗读让你体会作者的心绪变化,深邃睿智的默读帮你逐字、逐句、逐标点地思考作者的匠心独运。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很多老师都把重心放在了叶老指导我写作和交谈上,只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文重点是三处对爬山虎的描绘。我很赞同后面教师的处理方式,因为只有他抓住了课文的最闪亮点,而未落俗套。
        二、深读教材,挖掘核心教学点。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唯有聚焦教学点,才能使教学走向更深入。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好核心教学点呢?一是坚守语文本体教学不动摇。语文课堂应该使学生获取最大的语文成长,因此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上,否则便是天马行空、南辕北辙。曾经听一位老师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回声》一课,她花费大量时间让孩子做实验了解回声的形成与特点。现在回想起来,学生对回声的知识是比较理解了,但作为语文课究竟获取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些技能,真是让人一头雾水。反不如把重心放在朗读指导这条语文路上来的实在。二是符合编者的编写意图。

被选进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承载着一定的教学任务,都是我们习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的语言范本。课文在不同的年级,承载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发生变化。一二年级课文多是学习字词的载体,三四年级课文应更多关照重点段落,五六年级才需要在结构和表达上做文章。教师有了这样的宏观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才不至于盲目,也不会出现低年级就大肆分析课文的现象。例如:部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放在第八单元第一篇,它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闰土童年的有趣。它的关键点在于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怎样通过一件件有趣事情的生动再现,表达“我”对闰土的情感和他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会清楚本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点。此外,课后练习题也是编者意图的体现,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关注。三是贴近学生的学段特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一定要牢牢抓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深刻把握关键动词的不同尺度。例如:学习和学会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的区别,切忌拔苗助长。
        三、研究学生,把握住学习起点。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其实,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对课文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所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只有清楚学生自学的程度,课上的指导和点拨才会更加聚焦。实践中,有两种现象都不可取:一是起点太低,学生容易厌倦;二是起点太高,学生学得太吃力。前者耗时低效,后者目标架空。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呢?笔者认为一靠课前调查,二靠课上观察。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有位老师课堂很成功。课前,她让学生搜集圆明园的资料,并预习课文。备课前她找来了班上好、中、差3名学生。她让较差学生读了课文,让中等学生做了课后练习,让好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堂上,在教学每个环节之前,她总是很关注学生的理解,然后再顺势引导。这节课的成功就源于该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丰厚语文,强化当堂训练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例子的功能,进一步达到“类”的认识。在阅读课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教师多讲,学生就会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倘若真正巩固,当堂课的实践训练必不可少,但却往往被教师舍去。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时,许多老师课上把重点放在学习对翠鸟外形的描写上,课下让学生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当教师检查作业时会发现,学生写得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忽略了当堂训练的环节。如果教师课堂上学完翠鸟外形描写后,就训练学生按照习得的方法学写一种熟悉的动物,并进行当堂点评,课下的作业就会精彩许多。
        五、展现自我,凸显教师的优点。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展示自身优点,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取舍时,教师要将视角投向自身,尽可能根据自身的个性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内容和方式来教学,而不是无视自我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一位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优势。在黑板上画出了各种动物的脚,让学生对它们的脚印一目了然,课上,学生兴趣盎然,理解透彻,既节约时间,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教师没有绘画优势,就没必要非这样处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真的很重要,只有会舍,才能多得。但这绝非一日之功,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反复揣摩,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