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顺
福建省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突出,越来越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的同时,应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贯穿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信息社会责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
2018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是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素质教育。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行为进行理性的判断并担负起行为责任。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行为准则。“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德育为本”。信息技术课教学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把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情操和优良品德,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也能促进学生良好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中学时代一个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学生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结合课程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在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时,可结合计算机开、关机的顺序与方法,告诉学生这是保护计算机硬件设备正常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数据安全与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计算机教室上机结束时,要求学生按步骤做好关机工作,清理好桌面,将键盘鼠标归位,整齐摆放好凳子,并规范填写上机登记表。教师经常提醒学生按要求做好这些工作,久而久之,从被动到主动,学生就能自觉按规范操作,从而养成自觉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示范榜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行正乃范”,为学生做良好的示范,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习惯,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使用范围的增长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维护习惯,以道德引领学生实践,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是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到“文件与文件夹的使用”时,要告诉学生,在使用公用计算机时,不可以随便修改、删除他人的文件,不能修改删除系统文件,也不能在公用计算机上制造“垃圾”文件。自己用过后不需要的文件,要及时删除,以保持计算机系统的流畅运行和稳定整洁。
在学习有关计算机病毒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有关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原因、中毒的表现以及破坏性,让他们自己初步认识到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计算机病毒,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严重的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作为青少年的数字公民,要规范行为,约束自己,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意识与习惯,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交流与协作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群体智慧和力量远比个体更加强大,互补互助才能达到更高的工作效率,协作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在学生成长时期,要创设必要的环境氛围,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习与实践效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学习任务完成,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例如,在进行“网络信息搜索”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先建立学习小组,各小组自选主题,分配给各小组成员不同的任务,相互配合,从网上搜索下载资料,讨论整理后以电子报刊的形式提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讨论、交流,然后进行相应的分工与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任务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深刻体会与人合作的快乐。
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课余娱乐生活,但网上资源目前还缺乏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资源和思想意识形态,也经常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数字公民的青少年学生心智发育尚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容易不知不觉沉迷其中,有不少青少年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不良信息,逐渐迷失生活、道德和信仰的方向。为此,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提高网络道德素养,做一个合格的数字公民。引导学生畅游在浩瀚如海的网络中,要始终遵循与坚守三个原则:守法规范原则;平等对待原则;互惠义务原则。
五、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让作为数字公民的青少年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教师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社会责任意识时,要注意提升学生自制力和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让学生提高对各种信息的筛选分辨能力,对各种不当的网络行为带来的伤害有正确的认知;能够控制自己,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不沉溺于游戏;能够抵制不良信息,识别诈骗信息,不看、不传播不健康的信息,不在网上发布有损他人荣誉的“垃圾”信息。教育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一种有助于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发动学生共同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的有利条件,在校园网中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预先对网络进行“过滤”,防患于未然。引导学生积极、科学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争做合格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黄少华.网络环境与青少年的品德建设[J].教育信息化,2003(8):12.
[2]胡建雄.浅淡构建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J].教育导刊,2003(5)(上半月):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