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丹
四川省苍溪中学
摘要: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主动去感知、思考问题,活跃思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化学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设置化学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及深的探究化学,让学生的化学思维逐步走向深入确实值得深思。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化学教师要立足化学学科的特点,成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结合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开创性的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于问题、情境、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发现与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思考与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通过实验观察启迪,探究思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教学,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化学的魅力。倘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能适时将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启发性探究实验,再结合实验创设部分思考题,对激发学生的思维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在用实验进行引导探索时,通常会按以下程序进行:质疑一实验一探究一发现一拓展。以盐类水解一节的教学为例。1、质疑:盐溶液是否皆显中性?2、实验:让学生做NaAc、HCI、NH3?H20、NaCl分别用pH试纸作酸碱性的实验。3、探索:为什么这三种盐的酸碱性不同?4、发现: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研究,寻找答案。5、展FeCl2溶液在配制时应注意什么?明矾净水的原理是什么?泡沫灭火器为什么可以灭火?这样,由实验观察进行探索,使学生围绕某一问题的交叉点去思考,最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会跌宕起伏,有利于打破常规思维想问题,克服思维定势。
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活跃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可看出阅读的分量逐年增大。可以说,学生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在高考中是不会取胜的。不言而喻,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有鉴于此,我提出了“阅读一思考一归纳一总结一应用一提高一小结”的阅读模式。在学生阅读时,老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提高阅读的目的性。问题的设计源于课本,既体现科学性又突出基础性,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不断深人,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可以使阅读更具针对性。例如,在讲解氮气的化学性质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针对书本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1、哪些性质体现了氮气的稳定性?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尝试从物质结构上进行说明。2、“雷雨发庄稼,一场雷雨一场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氮有哪些化合价?写出所能形成的氧化物的分子式,在这些氧化物中,哪一种是硝酸酐?哪一种是亚硝酸的酸酐?
4、现有一瓶二氧化氮气体,不具体测算,通常就认定其分子量是46,为什么?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归纳总结氮气的化学性质。
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有力的激发,从而有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强调疑问的设置和矛盾的揭示。如在Al(OH)3的性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启迪学生思维。①往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和往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现象是否相同?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请两位同学分别演示这两个实验,分析比较现象的不同及产生原因,导出转换关系及Al(OH)3的两性。通过思考、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自然可信。为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②不用其他试剂,怎样鉴别两瓶失去标签的Al2(S04)3溶液和NaOH溶液?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的同时,思维也处于高度的“活化”状态。此时,教师抓住学生思维的亢奋状态再提出第三个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③根据AlCl3+3NaOH=Al(OH)3+3NaC1,Al(OH)3+NaOH=NaA102+H20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找出生成A1(OH)3和NaAl02的Al3+与OH-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画出沉淀量与滴加碱溶液的量之间的坐标图象并指出图象中各线段所表示的意义。传授知识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把学生思维引向由化学现象到运用数学手段描述的数形结合的新的深度。此外设置疑问还可以从生活实际的生动材料入手,一堂课结束时可以精心设计提出问题留有余味等等。
新课导入时,巧设悬念,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使学生注意集中,使之迅速进入“角色”。如在讲“盐类水解”时,一开始教师就设问“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盐的水溶液呈现什么性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紧接着实验探究,用PH试纸分别测试CH3COONa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的PH值,通过分析比较揭示盐类水解的奥秘。在此基础上为巩固知识,教师可继续设问“能使PH试纸变蓝的一定是碱溶液吗?”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新课导入设置悬念疑问可使学生怀着探索的求知心理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讨论与启发并举,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偏执呆板的见解。化学知识不仅现象千变万化、物质性质千差万别,而且结构纷繁复杂,很多同学认为化学知识点多且分散,对化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因而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运用讨论和启发式教学可帮助学生去粗存精,培养其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从纷繁的化学现象中寻找变化的本质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连结点,区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结构等。譬如,在讲解芳香烃代表苯的分子结构时,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给出苯的分子组成,让学生根据其组成写出可能的分子结构,然后进行讨论,并探讨其可能具有的性质。结果同学们讨论激烈,大多得出苯可以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然后请学生参照课本来演示这两个实验,结果发现苯并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就是说苯与不饱和烃的性质有很大差异。这引起了学生很大兴趣,积极思考苯的结构。这时教师给出苯的结构中碳碳键长、键角的实验数据,得出苯的结构并不能单纯的用单双键来描述,并根据苯的一些其它性质和学生一起推得苯的开库勒式,再明确指出开库勒式的不完美性,最后得出结论:苯分子具有平面六边形结构,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化学键,苯的特殊结构决定了苯具有特殊的化学性质。最后介绍开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的趣味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绪。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借助学生探究和实验去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化学思维,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他们的化学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化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化学学习才能不断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