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作者:母林文
[导读]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
        母林文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离不开和谐课堂,所以教师要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地理之美,最终构建“和美”课堂,推动地理教学改革。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从教以来的工作经验,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引言
        高中地理的课本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理的方方面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辅相成。人文地理的知识纷繁复杂,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却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老师要足够重视环保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让许多抽象性的概念变成具象性的概念,易于学生们理解。除此之外老师要结合实际运用大量手段,使学生们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着重渗透环保教育。
一、高中地理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与生态文明有着共通之处。由于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容,生态文明也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文明两个方面,两者可以进行融合。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生态文明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显性”的生态文明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生态文明内容,最后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生态文明的渗透。
二、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环保教育
        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境问题的知识,如世界气候的变化、地区气候的差异、国内的气候差异、中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土壤资源、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渗透环保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责任。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内容的过程中,不仅要详细解说关于环境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知识概念,同时,还要向学生解说如何保护环境资源,促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也能明白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应该合理地利用与开发,了解自然环境资源的珍贵。
        (二)联系生活,发现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同时也会发现周围环境存在的问题,都是慢慢通过实践的积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中地理很多都是理论知识,学生们可能无法直观地感受到课本内所提到的问题,环境问题是课本内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课本内的许多知识都是现实社会的最真实的反应,所以要联系生活,发现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
        (三)因地制宜选取案例,拓展生态文明教学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在选取本节内容的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选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更需要立足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对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往往这类乡土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国的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冬、春季节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对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市民意识等人文因素,帮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四)“和”“美”共生——提出审美性问题,师生对话交流
        和谐课堂与审美课堂相融共生,和谐课堂是审美课堂的环境,审美课堂是和谐课堂的目标。可以说,“和”和“美”是地理枝干上开出的两朵花,相生相长。基于“和”“美”的共生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审美的问题,创设教师与学生思想对话的环境,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体验地理之美,提升地理审美能力,由此构建“和美”课堂。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形成了正确的师生互动思想。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并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另一方面,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意识到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继而生成了和谐美和科学美的地理审美观念。由此可见,“和”与“美”是共生关系,教师遵循这一关系,可以构建地理“和美”课堂。
        (五)贴近实际生活,激发保护欲望
        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融入地理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环境危机,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受到污染以及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害。以这种方式进行环保教育,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地理的学习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地理老师的任务变重了,从考点的分析到平常学生们的学习,都是地理老师的教学任务。题型的更改,对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从前从未出现过的题型,会随着改革慢慢出现,并且应用在各种模拟题中。包括这种新题型的讲解,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教育水平要求也很高,因为不能让学生们有错误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就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先去了解问题,才能在慢慢实践的过程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无论是对思维的培养,还是对品行方面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
        (七)将地理知识与周边环境相结合
        教师在开展地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不仅仅是挂在嘴边,而应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近年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前段时间澳洲失火,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动物流离失所,树木烧毁等情况的出现。还有热带雨林持续的大火也烧毁了不少树木,土地流失严重。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生态平衡,而地球一旦被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十分困难,因此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例如,教师在教授“地球表面大气层”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实际感受冷、热、风、雨等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产生这些自然气候现象的主要原因与环境问题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只有意识到自然生存规律,才能避免危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气象与地球大气层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要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挖掘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师生都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志盾.试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9(20):76.
[2]孙霞.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2):15.
[3]贾曼丽.借助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08):38-39.
[4]石印.解析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8(18):6.
[5]卢宏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下),2018(05):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