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鲁教版“地球演化过程”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作者:胡志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改革。由原来的三维目标改革为“一
        胡志
        江苏省镇江中学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改革。由原来的三维目标改革为“一核四层四翼”的课程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味和精神境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为目的,首次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品味、精神境界作为教育目标,是地理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2020秋学期伊始,笔者所在地区使用了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教材围绕新的课程标准,在内容、单元活动设置、排版等方面均有很多亮点。本文主要以“地球演化过程”为例,探讨实践核心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新增内容,从地球和生命的演化过程和基本规律,让学生在时间的角度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分解一下课标要求就是:认知内容是“地球的演化过程”,“演化过程”包括生物演化、气候变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矿产形成等方面;行为动词是“简要描述”,“描述”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说出生物演化、气候变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矿产形成的演化过程;行为条件是“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
        可见,对于资料的选用和呈现,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鼓励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为契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解构,具体如下表1: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推进课堂教学的转型
        地理核心素养贯穿在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中。上位的教学理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才会迸发出其生命力。每一个基层的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
在改变传统的育人方式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和固有的教学思想教学习惯对话,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教材加以重新的整合、处理,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其真正成为课程目标实施的有效载体。
        2.开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生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
        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宏观的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直接“看见”的,“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就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运用了不同形式的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
        用好“生活场景”。课的开始,以校园现实的 “活化石”银杏树叶和银杏化石图片为切入,展示老师和地理兴趣小组与校园银杏树合影照片。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和“银杏”哪个先来到地球?二是为何银杏树能够等待我们数亿年?由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出问题,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身边有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呼应课的结尾“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用活“动画视频”。讲到地球演化之海陆变迁这一部分内容,先以课本插图“2.5亿年以来的海陆变迁”,让学生指出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然后进一步通过不同时期地球板块图,说出大西洋、印度洋面积的变化,推测太平洋面积的可能变化。最后展示海陆变迁模拟动态视频,要求学生重点观察非洲、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位置的变化。这样学生从静态到动态,从推测到“模拟”验证,增强了区域认知能力,加深了对地理事物发展演化过程的理解。
        3.厘清不同学科的“特长”,凸显地理学科的课程属性
        地球的演化过程涉及到天文、地质、生物、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够面面俱到。特别是生物演化,它是地球演化过程的重要反映,但是不需要详细研究不同地质年代有哪些生物种类,以及这些生物的生长习性。地理学科的研究视角重点从整体性的出发,分析生物演化与气候变化、海陆环境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先展示了“海纳螈”的相关材料,直观说明了生物由海洋向陆地演化的过程。转而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种生物会灭绝呢?接着展示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图,提出问题:1、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地球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说明,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2.据图归纳整个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学生热烈讨论,师生对话,层层递进,积极探寻生物演化与气候的关系,提升了综合思维。
        矿产的形成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可以简单的呈现煤炭的动画形成过程,然后回归到课本的地质年代表,联系成矿前后的环境变化,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4.创设科学考察的仿真现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新课改中的难点。学生对地质考察是陌生的,对地质科学家的工作了解甚少。于是我们借鉴了这样一个情境呈现:“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升降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如果我们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去实地考察,请大家为本次考察做一个考察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怎样制定方案?怎样细化方案的内容。整节课在此时表现最为热烈,同学们小组讨论十分活跃。到了交流阶段,出乎意料,考察目标上就已经多种多样,有科考的还有“考古”的,还有考察旅游开发价值的;在考察准备方面,学生考虑生活用品十分详细,但对于科学考察的物品准备明显不足。更加说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