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刚
宁波市镇安小学
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是小学生在课外没有科学教师直接指导情况下所经历的自主性探究活动,对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开展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虎头蛇尾,难于坚持到最后,而极少数的学生却完成得非常好,通过调查发现完成良好的学生通常都有家长的参与和指导。不难发现,科学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的落实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与指导,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探究,与学校科学教师形成形成双指导,从而提高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的落实率,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多条途径,搭建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家长交流平台
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由于通常是在课外完成,因而具有很大的生成性,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连家长都无从下手,不易解决。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搭建起科学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在互动交流中解决难题,有助于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的深入实施。
1.开放日作示范。家长开放日是许多学校每个学期的必备节目,它是学校办学的大规模集中展示,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校园生活,了解各个学科的学习情况,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当中我们也会向学校教务处提出申请增设一节科学课的开放,让家长不但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主课的教学情况,也来重视一下自己孩子科学课的学习情况,让他们近距离地观摩一次典型的科学观察活动,甚至课上还会增设学生与家长互动协作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家长体验一次科学观察之旅,从中知道孩子们是怎样进行科学观察的,应该如何帮助、指导、参与孩子的科学观察活动。如这个学期,学校家长开放日那天,科学王老师向四年级家长展示了一节《种子的萌发》,课上陈老师还邀请了一些家长与孩子一起来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共同经历了对比观察实验的设计过程,让家长也知道对比实验观察活动是怎样进行,有哪些要求等。课后很自然地布置了一个长周期科学观察任务:种子的萌发条件对比实验观察活动任务。最后发现这个实验观察活动的完成情况非常好。
2.家长会作讲解。家长会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各个学科的老师可以向家长介绍自己学科的学习特点、学生易错处、要家长支持配合的地方等。为此每次家长会时,我们都要求科学任课老师也下到班级中去,向家长介绍本学期所要开展的长周期观察活动项目,并讲解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让家长们辅导孩子的观察活动时做到胸有成竹。
(1)定期观察。长周期观察往往时间跨度比较长,学生的观察次数也不只一次。为了更好地观察发现自然事物现象的规律性,每次观察的时间点不能随意确定,而应该相对固定,并且观察时间间隔要相同。
(2)有序观察。长周期观察对象往往是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观察过程也是不可逆的,观察顺序错误就有可能导致进程中的观察活动又要从头开始。因此,应该让学生明确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这样所获得的观察数据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
(3)工具观察。借助各种不同类型工具对周围事物进行的一种定量观察,它可以使观察所建立的数据更科学,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推理、论证提供强大的事实证据。
(4)对比观察。在控制变量条件下,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其变化过程进行对比观察,从而观察发现影响自然事物变化进程的因素。
3.钉钉群上答疑惑。现在,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自己的班级钉钉群,要实现与家长不受时空限制的即时交流,就要求科学老师也加入建立班级钉钉群,或者今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微信群。利用这一有效平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学生记录的大蒜、凤仙花生长情况的表格、拍摄的照片都可以通过钉钉或微信平台及时反馈给老师。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跟踪指导,组织教学。学生因为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适时帮助、指导和监督,可以更好的客服困难,坚持完成长期科学观察任务。
4. 微课远程指导。针对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共同性难题,如某一种观察流程的设计、观察方法的选择等,我们将设计并拍摄相应的教师示范性观察指导微课,上传到学校网站或钉钉群,供学生和家长下载观看与学习,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解决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共同完成观察活动任务。
四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的第六课《动物的卵》中有小鸡孵化的内容。学完这节课后,发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纷纷说要去孵化一个小鸡。但是,事实上,小鸡的孵化需要比较严格的条件,要35至40摄氏度温度,要通风,还要经常翻蛋,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制作一个恒温箱,使温度比较恒定地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科学组教师的一起努力,我们把“如何自制孵化器”拍成了微课,放在学校网站或优酷网上,能够很好地供学生下载观看与学习,同时家长也可在一旁指导。
二、提供多种策略,创建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家长参与模式
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不够,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又是自主性很强的活动,非常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点。但家长的参与也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方式,这样才能对小学生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起到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1.按部就班策略。在每一次给学生布置长周期科学观察任务的同时,我们会通过之江汇教育平台、钉钉群等途径向家长发送一则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通知,即活动指导提示卡,让家长知道怎样去指导孩子的科学观察活动,使家长能按照教材提示或教师提供的科学探究方案,与孩子一起逐步地完成观察实验活动。
《月相变化》这课中,课文的最后有个课外长周期观察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白天天空中的月相。家长可以按部就班地根据书中要求指导、督促孩子们进行长周期月相观察活动。
2. 头脑风暴策略。有些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会比较开放与发散,针对这样的活动主题,就需要家长与孩子开展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点燃思维,自主形成与完善科学观察方案,进而不但顺利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如在六年级下册《环境》单元中,布置一个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任务:考察我们的饮用水,就定了这么一个主题,具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也没有做硬性的规定,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602班的就与他的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起来,到底观察研究什么好呢?在爸妈的相互启发下,最终决定观察研究“不同叫法的饮用水里边的成分是否真的不同”这样一项内容。
陈家绪同学和她爸妈一起要进行了一项饮用水的成分测定观察比较,矿泉水、纯净水、自来水、烧开的水、净化后的水的酸碱性比较、矿物质含量比较、余氯含量多少比较等等。通过和爸爸妈妈激烈地讨论,思维碰撞启发后,他轻松地设定了研究计划,并找到了检测用具:PH试剂、测电笔、余氯试剂,通过近一个月的探究,成功地完成了《饮用水的成分调查报告》,获得了省创新大赛二等奖。
3.定时定点策略。有些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需要在每天或每周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观察,这样积累起来的数据才会具有连贯性,后续所进行的数据分析、比较才会有效。在进行这类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时,就要求家长在每天的规定时间内提醒孩子或与孩子一起到规定的地点进行科学观察活动,记录数据,最终分析整理数据,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如在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有一个课外长周期观察活动:制作天气日历。这样的观察活动每天的时间、地点就要保持一致,否则建立的气温、风向、云量数据就很难说明问题,所制作的天气日历就没有意义了。这要求家长能够定时定点地督促孩子运用气温计等工具来收集天气信息,并及时记录绘制下来。从而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右图中就是学生所绘天气日历图。
4.角色变换策略。参与中要时时变换角色,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是一位良师,为孩子解疑释惑;当孩子需要合作伙伴时,家长是一名玩伴,与孩子一起探究新知;当孩子探究成功时,家长是一名观众,为孩子喝彩;当孩子产生惰性时,家长就是“鲶鱼”,发挥鲶鱼效应,促使孩子坚持观察;有时家长也会成为孩子的竞争对手,与孩子比赛谁的观察更深入;
去年暑假,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盒冷江鳖蛋,要求让孩子能够进行长时观察冷江鳖孵化情况,并且用拍照和文字形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这一活动同学们十分惊喜,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什么有些蛋就是孵不出来,为什么有些冷江鳖没过几天就死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会帮他们解惑,告诉他们孵化其实是跟温度有关的,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家长同时又是一名玩伴,陪着孩子一起见证冷江鳖的出生的情景(伴着红色的胎盘),还是一名观众,给孩子和冷江鳖一起拍下幸福的照片。
5.点拨引领策略。在进行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时,小学生由于能力水平的限制,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能直接告诉,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去完成观察任务,将孩子当作活动中的看客,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利于科学素养的提高,相反应该是启发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探究任务,这样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学习后,布置了一个饲养金鱼的长周期观察活动,有很多孩子是第一次自主饲养小动物,因此碰到了许多困难,但有了家长的参与和帮助,这些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如当孩子发现金鱼突然死亡时,是非常沮丧的,家长就会加以鼓励,并帮助孩子找到原因以防止更多的鱼死亡:水换得勤不勤?自来水有没有直接拿来养金鱼,有没有经过太阳晒,使里面的氯跑掉?食物有没有喂得适量?……这样点拨渗透中,孩子也轻松地理解明白了。果然,后来的金鱼都可以存活很久,孩子很快乐,家长也能感受到他成功的喜悦。
三、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家长参与质量
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中,孩子记录了哪些数据?发现了哪些现象?家长有没有在参与?指导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作些活动发起人和组织者的科学老师必须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为此要在课堂教学中、记录本的批改中时时加以关注,并把发现的问题通过孩子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的参与更有针对性,质量更有保障。
1.翻转课堂研讨作交流。在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活动进程如何?积累了哪些观察数据?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会有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指导?这些活动生成性的问题,作为活动组织者的科学老师应该随时掌握。为此,在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实施的那段时间内,每节科学课,我们都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将在课外进行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所获得的数据、所碰到的难题,与老师,与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能解答的问题,教师当场给予答复,需要家长配合、支持的,则会通过之江汇、钉钉群等途径通知家长。
对于学生在家进行的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饲养蚕宝宝过程中,每节科学课,我们都会留出几分钟时间,进行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例如:在蚁蚕阶段,桑叶要剪得多少小,能不能用手去抓?蚕宝宝什么时候容易拉肚子?在饲养的过程中为什么有些蚕宝宝吐的丝是金色的......诸如此类问题,教师及时与学生交流,解决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观察活动。
2.同步观察推进作对照。要想正确判断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中家长的指导是否科学、到位、有效,学生的观察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观察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分析推理是否符合逻辑,观察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科学教师必须与学生同步甚至先早于学生,进行相同的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以便进行对照,作出分析判断,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精准的调控。
如在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后,布置了观察夏季星空的长周期观察活动,为了准确判断学生的观察活动情况,我们科学教师也会组织过来开展星空观察活动,观察中发现在目前孩子所处的环境中,想在夜空中找到星图中标着的所有星座是不可能的,大致可以找到的只有北斗七星为标志的大熊星座、织女星为标志的天琴座、牛郎星为标志的天鹰座等已经很不错了,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了。当学生的记录中出现其他的星座,就应该怀疑并询问他是不是真实观察的,并且及时调整观察要求,让家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夏季星空的观察。
3.定期条件控制作干预。在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实施过程中,适时适当地通知家长指导学生改变科学观察中的某些条件,以避免观察活动过于泛化而缺乏新鲜感,促使他们的观察向深层次推进,让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更具创新性和实效性。
如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后布置了观察蚕豆种子萌发的长周期观察活动,对四年级的学生单单观察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就肤浅了,价值不高。为此,在观察活动实施中, 我们又通知家长指导学生改变蚕豆种子子叶的大小,然后进行对比观察,从而认识蚕豆种子子叶对种子萌发的作用。蚕豆种子子叶有这样的作用,那其它种子的子叶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呢?于是,我们又要求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用其他种子来做相同的观察实验,这样学生的观察活动面更宽了,获得的数据也更加广泛了,得到的观察成果也就更科学了。
4.亲子手册评语作反馈。对于学生长周期科学观察记录,我们设计了亲子观察手册,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及时记录,并定时上交,教师进行逐个批阅,根据每个同学观察记录去分析诊断他们课外开展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写上老师评语,这样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关注度,让学生有些紧迫感,另一方面这个评语也是对家长参与孩子长周期科学观察活动情况的评价,也是写给家长看的,让家长明白如何进一步指导、帮助自己孩子进行科学观察,让孩子的科学观察活动更加深入、深化。
比如学生在养蚕观察日记撰写中会有一些不足,蚕宝宝的外形体态容易忽视、忘记给每阶段蚕宝宝拍照,对于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笔带过或者缺少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适时点评,反馈给学生也要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将观察深入下去,有质量的完成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