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素·提趣·提效·提质——区域推进“史料拓展教学法”实施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作者:侯春光
[导读] 近年来,李沧区历史课程团队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促教研,在梳理国内外史料教
        侯春光
        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266100
        近年来,李沧区历史课程团队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以科研促教研,在梳理国内外史料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史料拓展教学法”,作为提升区域师生素质的关键抓手。“史料拓展”是在搜集史料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对史料的选取角度、使用范围、证明问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不仅仅是用史料来解决几个问题,而且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注重个体和团队的参与,在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和运用五个层面使用史料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对教材文本、生活经验、学科融合、思维发展和学习方法方面的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用史料来实证历史事件的历史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本课题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它的基本环节:教师设计问题搜集史料 ( 设疑 ) →选择史料 ( 甄别 ) →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 ( 讲述、讨论等 ) →撰写小论文。史料的学习运用始终贯穿其中,在过程中突出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
        “史料拓展教学法”课题研究自获得区市立项以来,在课题组成员和全区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群策群力,扎实研究,攻坚克难,在教材补充、教学内容广度深度、师生素养培养和中考成绩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
        一、创造性的解读教材文本,丰富了教材内容,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工具,不是教学的唯一和全部。长期以来,教师喜欢照本宣科,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去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不去对教材进行取舍。有的老师,即使对教材内容整合调整了,但是缺少史料的补充和拓展,彰显不出来历史课应用的味道。例如:人教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一课,包含四个子目录内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授课教师往往喜欢一个一个子目录地讲,内容重复毫无吸引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把内容整体上调整一下改为“夏商周朝代知识梳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制度创新、评历史人物话兴衰”三个板块的话,内容更条例,线索更清晰。尤其是第三板块的内容“评历史人物话兴衰”辅助史料展开,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

        
        材料二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多收赋税,用以充实鹿台里放的钱财,充盈巨桥里的粮食。)                        ——《史记》
         纣刳(kū,从中间剖开)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   ——《荀子?议兵》
        

        材料四  刘向《列女传》:“幽王惑于褒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之褒姒意。饮酒流湎(miǎn,沉迷),倡优在前,以夜续昼”。
        初一新生初接触到史料,理解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增加史料中的图片史料含量,把史料中的文言文材料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阅读史料的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史料来解决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则材料中涉及到的四个历史人物,各有什么样的形象?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他们具有残暴、酷刑、贪图享受、压榨百姓等结论。这样的统治会长久吗?学生肯定认为不可能长久。教师以探究朝代兴亡的问题为抓手,把问题推向深入,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从而得出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残暴。得到的历史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的设计和史料拓展既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厚度,科学地使用教材,又升华了历史主题,完成立德树人的情感教育。
        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部分教师的素养与新课改理念要求达到的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只是简单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上现成的史料解析题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很少常态化地从多角度自主搜集、利用史料,跟不上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而制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搜集史料能促使教师动手翻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书籍,潜移默化中丰富了教师的知识面,拓展了教师的视野。选用史料能促使教师认真地研究课标教材,根据问题的设置呈现不同的史料,这样会促使教师的动脑思考,讲述和研究问题更有针对性,提升教师的能力。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2个目录。整篇课文里面没有相关的史料。而隋红艳老师扩展补充了18条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目,隋老师精心准备了以下史料。节选其中四则。
材料一 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平均每年近24个,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 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1912年为80万吨,1919年增至330万吨。
                      ——摘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问题1: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呢?
材料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着手制定自身的财政经济政策,以发展经济,建立国家资本主义。在从事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工业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与措施……????????
                         ——王卫星《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业发展政策》
材料四  民国建立后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又迎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     
                                                                        ――摘自《星岛环球网》
问题2:根据材料分析,1927-1937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隋老师科学地选用史料,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增加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选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加工整合问题的过程,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跳出教材考虑问题,有助于教师形成大的历史观,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运用史料能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有效处理,对历史背景的还原,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比让学生记住几个结论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历史课堂的枯燥,历史结论的重复记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不是告诉学生历史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在学习《元朝的统治》一课时,出具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设置的什么特点?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势力。
        再比如了解行省的主要职能,可以通过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探究,自己归纳得出结论,而不是只记课本的结论。
        材料一:“行中书省,凡十‘一’……掌国庶务(各种事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学生通过上述两则史料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行省的主要职能是官员具有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类事务的权力;聚地方财富上供中央。在历史教学中选用史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顺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总之,史料拓展教学法自区域推广使用以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学科素养得以在课堂中彰显和落实。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高涨。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多次荣获优秀学科,多名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并在各类竟课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推进“史料拓展教学法”研究,力争结出更多的硕果。


本文系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师专项课题《初中历史“史料拓展教学法”研究》QJK135D615的研究成果。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