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作者:朱启平
[导读] 史料实证素养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各种
        朱启平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对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至关重要。
        关键词:史料实证  史料搜集 史料鉴别 历史推论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策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重要性
        根据课程标准可知,“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在普通高中,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时,一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意识到“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中重要性,逐步重视史料教学。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在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给出历史结论,要重视“史料实证”教育理念,主动寻找教学相关联史料,主动吸收新知识,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合理结论。在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必须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学习新知识,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知识体系,增强自己史学素养,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进而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辨意识。在教学中切忌简单按照教材和教参内容,直接给学生灌输相关结论。
二、引导学生认识史料呈现方式,学会史料搜集
        通过史料分类可知,从史料表现形式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搜集四类史料:“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3.],此外还有部分现代音像史料。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史料,首先要搜集史料。史料搜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教师在教学前准备在教学中展示的史料;另外一方面是,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在史料搜集整理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在搜集整理归类史料时,应该遵循典型性、多样性和科学性基本的原则,同时注重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相结合、适切性和渐进性的原则,尽可能多搜集第一手史料。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应注重方法具体可行性。具体包括:通过图书馆书籍查阅;互联网检索(比如知网和读秀);参观博物馆以及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内容,独立自主去搜集相关的史料,正是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例如在学习高中历史人教版版必修2第7课新航路开辟一课时,第一子目叫“东方的诱惑”[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5页.],设问该标题能否涵盖第一子目内容,如果不能够涵盖如何修改,修改完并上网查找史料归纳出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三、初步引导学生对史料真伪进行鉴别、判断史料的价值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真伪混杂。在史料搜集时,要学会初步鉴别史料的真伪,判断所搜集的史料是否具有可靠性。辨别史料真伪是史料实证第一步,一般来说坚持两个原则。首先,是时间和地点原则。具体内容是,史料记录时间越靠近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史料记录者越靠近史事发生的地点,那么所记录史料越可靠真实。由此可知,由当事人和观察者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所记载的或者事发生之后的第一时间所记载的相关史料相对可靠。其次,在鉴别史料时,应坚持批判性原则。历史研究需要依靠史料,史料是人类历史留下痕迹。由于受史家立场、所属阶级、时代局限及其历史观的差异,几乎所有的史料在某种程度上说都存在一定程度偏见,大多数史料尤其是文献史料具有很强主观性。在分析史料价值时,“要做到要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阅读和使用每则史料不应只看到史料包含的表面意思,还应考虑史料是否包含深层次的信息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要将史料和与它有关联的史料相互比较、相互印证,从而判断史料的真实性”。[ 何成刚、沈为慧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所以,鉴别史料真伪应注重同时期不同史料对比,比如考古发现实物史料与同时期文献史料对比分析,能否相互印证。在史学研究中一般来说,孤证不立。
        不同史料具有的价值是不同的,在学生“史料史证”素养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区分史料的性质及其它的具体的来源,应该注重他是原始的第一手史料或者是第二手史料,是实物史料或是文献史料,衡量出不同史料的相应的价值。比如在学习历史必修3文化发展的历程——维新变法下“公车上书”一目时,可采用的史料有《康有为自编年谱》和茅海建根据宫廷档案研究所撰写《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等两种史料时应注意区分其价值。
        “《康有为自编年谱》属于康有为本人的回忆,记述者为康有为本人,反应其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茅海建根据宫廷档案研究所撰写《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史学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茅海建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宫廷档案。宫廷档案属于原始性的第一手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相对较高,与《康有为自编年谱》相比,依据史学研究历史成果比回忆录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6.]
四、根据相关史料进行历史推论
        在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史料,让学生判断史料真伪,分析史料的价值,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进行历史的推论。在运用史料时应树立论从史出、试论结合的证据意识,积极从史料中寻找证据,坚持用史料说话,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通过运用史料提供的证据来处理相关的历史问题,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2016年北京市高考历史第40题就是一道痕经典题目,让学生根据出土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拓展学生视野。试题如下:
“ (2016北京卷高考历史第40题)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相关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 试题转引自2016年北京市高考文综第40题。]
        该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以及依据图表材料提供有效信息以及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古研究史学,需要用文物史料与文献记载史料相互证实。即王国维先生王国维提倡“二重证据法”,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相互印证,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郑讴.以“二重证据法”推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31.]本题依据表格中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可从表格提供的墓葬具体位置与文献对比可知,墓葬位置不完全符合文献记载;同理,墓葬的结构、出土文物、及其器物上所刻的文字等多方面来同两主人的墓地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历史推论。依据历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分析表格相关资料,从而得出跟海昏侯墓相关资料,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能够相互印证,所以没有引发争议,所以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然而,前者曹操墓部分要素与他时代相似,但同一时代出现了三个“魏武王”,并不一定该发现就是曹操墓地;并且文献中对曹操墓地具体位置记载也有多种,所以该发现的说服力不够强,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不能够很好相互印证,故墓主的身份不能够明确,存在一定的争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