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云
广东省郁南县蔡朝焜纪念中学 527199
【内容摘要】本文以粤西北南江文化为例,探究如何进行乡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探究中拟通过与师生个性整合,与校节活动整合,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形式,课题组成员通过先学后教的模式,摸索和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的研究方案,并以此进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本土文化推广。
关键词 校本课程 粤西北文化 先学后教
乡土文化自有它独特魅力,也有传承的必要性,但是随着国家“城镇化 ”战略目标的推进,乡村已成空心村,城市的快速崛起,乡村各种不便,乡贤人才难以长久留在村里传承,村小撤点并校,乡土文化传承的“场域 ”的缺失,导致乡土文化在传承中遇到尴尬的场景,乡土文化的断层情况也日益严重。本校课题组在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以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科研为课题项目,开展以粤西北南江文化为素材的校本课程探索,本课题组希望通过一系列课堂体验感悟活动,向学生宣传南江文化、让其学习,让每一位学生自觉成为南江文化的代言人与传承者,护南江文明血脉。 护南江文化延绵不息。
一、与师生个性整合。本课题组融合了各学科优秀教师,各有特长,各有技能,在研究南江文化传承方面,课题组成员提前借阅大量书籍,然后通过系列读书分享汇的方式,提出了自己南江文化的解读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希望以本土南江文化为例,通过学习与研究,把南江文化的特色传承给学生,如南江民风民俗文化,南江美食文化,南江陶艺文化,南江古建筑文化……通过系列读书汇的思想碰撞迸发出多个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最后,课题组的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一致以教师先学后教的形式开展各种南江特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授。如课题组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的南江地区陶印纹文化魅力,课题组成员经过田野调查,野外采风,在野外挖掘了一些能用于陶艺制作的泥土,为了增强原料的粘性,在陶泥加工时,通过讨论研究,加入了环保的“黑科技”材料,让陶土制作模具时不易开裂。陶土加工完毕后,课题组成员制作了大量的脸谱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印纹陶艺绘画创作。通过课题组成员先自学,制作出一系列的陶艺成品模具,论证了陶艺制作可以推广至全校实践。比如在南江美食文化推动方面,课题组的冯老师和刘老师邀请民间艺人亲身传授“大糠糍”的示范制作与技巧要领,民间老艺人对年轻人能主动学习很开心,庆幸年轻人能积极参与,也很支持我们开展此实践活动,传授过程中悉心指导,倾囊相授,强调其中关键环节。
二、与校节活动整合。
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的出现,学校应该以课程表的形式保障校本课程能经常性、系统性、规范性的开展下去,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建立适合校情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确保三级课程的目标管理和实施。基于保障课题能顺利开展,课题组拟定于以校园体育节、文化节启动仪式之际,将南江文化的特色美食——大糠糍搬到学校创意市场,向全校推广、宣传,有利于更多人了解南江美食文化。在美食推广过程中老师幕后准备、指导,学生是主体,在前端参与实践。亲历过程中感悟南江文化,售卖中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这种直接可视化的呈现,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文化的传承先要获得认同,但简单的说教并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和有效的体验。只有做中学,在实践者感悟,真正发现它的美与价值内涵才能意识到其重要性。我们相信第二课堂系列实践活动契合校园文化节,至少可以让南江文化在学生心理萌芽,而开花结果还需我们不断探索,将模式探索成熟后在南江文化区域内全面推广。
三、与学科教学整合。在南江文化中, “手指画”是一门非常独特的绘画艺术,以手为蘸取颜料作画,具有灵动自由的特点,是本地区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南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为弘扬南江文化,打造乡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课题组成员的美术老师小孙恰好擅长南江文化中的“手指画”技能,她先是组织课题组成员亲身实践,评估把手指画搬进课堂的可能性并探讨课程实施办法,让这种技艺在学生中得以推广。孙老师先给组内成员介绍了“手指画”的发展概况,需要具备的基本手法,并进行了作画示范。在看了孙老师的作画示范后,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进行了手指画实践体验。课题组成员从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初步掌握画手指画的基本手法,大概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这证明,手指画进课堂可操作性比较强。通过实践体验和评估,验证了手指画进课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最终决定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由孙老师组织一节手指画教学公开课,进一步验证课堂教学的可行性。二是在第二阶段在七年级组织开展以“拓秋”为主题的课题课外实践活动。透过这些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形式,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传承自己的乡土文化。
对于本课题组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乡土文化(南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文化传承是本课题组的初衷,实施对乡土课程的开发是希望让每一个学生自觉成为一名南江文化的传承者。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宣扬本土文化,还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推进课程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充分利用好乡土课程资源,挖掘其蕴含的育人价值。[1]
参考文献
[1]林洁.地域文化视域下小学校本课程研究——以广西彩调为例[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6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基于乡村本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批号(2020YQJK592)阶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