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体,构建道德与法治幸福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4期   作者:王国良
[导读] 教师角色转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
        王国良
        绍兴市柯桥区西藏民族中学  浙江绍兴 312030

        【摘  要】教师角色转型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感,使学生乐学、好学,促进学习和成长。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本文从转变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体需求,营造幸福感;创新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幸福感两个角度作一些尝试性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有效教学;课堂氛围;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其“有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因此,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成长的观念。这就要求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教师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其著作《教室里的危机》里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判断标准:课堂氛围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本文从这两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尝试性的思考。
一、转变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个体需求,营造幸福感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占优势的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是一种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综合状态。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和谐、民主、宽松、积极的课堂氛围中,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双方均有满意、愉快的情绪,有幸福感,彼此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而要有效地创设社会课堂的和谐、人性化的课堂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情感作为纽带的,只有师生之间感情融洽,课堂氛围才能积极、和谐、愉快。为此,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增加课堂情感投入,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友善、理解并尊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缩小乃至消除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在认知、情感、动机、性格、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心理距离,增加亲近感,达到心理相容。
(二)教学语言有激情、幽默、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时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学语言要有激情。教学语言要融入教师的真情实感,发挥出语言的感染力,富有激情的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语句的停连、语调的重音、说话的语气、节奏的快慢有很好的把握,使语言的节奏感、声调、速度等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其次,教学语言要有幽默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轻松、风趣、诙谐,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巨大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再次,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即叙述生动,描述形象,富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够振奋精神,活跃课堂情趣,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二、创新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幸福感
        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实现自我身心结构的调整和丰富完善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手段和方法。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形成了个体差异性,在群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因此,针对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学习方式也应是多样化的,而不仅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创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下述两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颇有裨益。
(一)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指利用学习者已有心理结构与学习内容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实现学习目标。这种利用学习者已有心理结构与学习内容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即体验。从这种有意义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可将体验式学习分为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和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是指学习者进入现场,接触实际事物、真实情境或动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真实体验或现场感受,即“在做中学”,如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到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布置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体味一下家里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同时有条件的家长也给孩子写一封信,彼此了解对方的内心想法。但是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考试、学科的压力,对于实践性的作业给学生一种“做戏”感觉,但是从学习认知角度看,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学习效果较好,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够停留更久,更远,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应该成为当前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的主要方式。
        间接性的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基与现代媒体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不直接接触实际事物或进入现场,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多媒体等符号来间接了解和学习事物。如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果展、倡导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导学生感受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负责任的大国,有担当的国家,增强爱国的热情与民族的自豪感。间接性体验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自主或合作地通过理解学习材料,探索寻找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的学习方式。在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教师给学生呈现特定提供数据、材料或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在八下道德与法治新《宪法》学习过程中,我给每一位学生买了一本《宪法》,在字里行间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内容、权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崇尚宪法精神,尊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鼓励学生单独或合作形式在已阅读过的教材、资料或讨论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思考和总结。在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中,学生参与程度大,有充足的时间机会来练习思维,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概念和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并且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提高学习动机,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7(06/16).
2.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02).
3.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2).
4.陈平文.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策略[J].广东教育,2005(08).
5.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6.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