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星
珠海市平沙实验小学,广东 珠海 519055
以珠海西区为例,农村小学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民子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在家辅导孩子学习方面,时间有限,方法欠缺,主要依靠老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自觉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难度的递增,学困生增多,学生越学越困难,越学越没有信心。同时,老师教学班额的人数均在50人左右,除了课堂教学,利用课后时间辅导学困生,是难于满足大部分学困生的需求的。
基于教学现状、实际学情,我们尝试找到突破口。魏国大儒董遇谆谆教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说,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核心是“读”。唯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课堂上多些朗读,多些朗读指导和训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践行。
由此可见,无论古今,朗读对于学困生来说是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朗读,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能力呢?我们经过实践,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办法进行综合研究、探索,发现有效朗读是提升农村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优选策略。
有效朗读在于探寻低年级学生朗读习惯、朗读能力的提升策略和方法,对学生朗读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有兴趣去读,有方法可用,爱上朗读,爱上语文,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学习之路。
一、示范朗读,给予学生最好的榜样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存在边指字边断断续续地读、拖拖拉拉地唱读、不分文体一律快读、没有意义的停顿乱读一通......要想让学困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喜欢上朗读,老师示范读就是很好的途径。老师字正腔圆、入情入境地朗读,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入情景中,被老师的声情并茂深深吸引。当学生有了榜样的引领,有了浓厚的朗读氛围,就会有尝试朗读的欲望,这时老师顺势让学生放松身心自由朗读,再巡查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朗读的障碍;学生回到家以后,鼓励学生读给家人听,在班群里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越读越顺畅,越读越有信心。
二、多样化朗读,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1)跟读。儿童处于学习语言和技能的最初阶段,模仿是常用也是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边听示范朗读边小声模仿;回到家后,父母读,孩子听,再模仿读,对于学困生而言,轻松习得方法,学得快,也增进了亲情。
(2)分角色扮演朗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分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忘记自己对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朗读中。同时,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触动心灵,从而使文章的意境在学生的脑海里显现出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提高理解能力。
(3)配乐朗读(有条件还可以配图朗读)。单一的形式难于激发兴趣,朗读也不例外。学困生因缺乏自信,朗读会紧张,有音乐做铺垫,也就壮了胆。当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时,配上音乐,能渲染气氛,能增强情感表达的力度,能强化朗读节奏,让作品更有层次感,从而促使朗读更加入情入境。
(4)一对一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有利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对学困生而言更是人文关怀。两个人,你读一句我读一句,或者你读一段我读一段,也可分角色朗读,这样朗读就变得有趣,有温度,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把这样的朗读方式形象地称为“手拉手”朗读。
(5)方言朗读。方言市文化的活化石,保留了更多的古代音韵、词汇和语法,朗读者更容易体会到古人在诗词中想表达的意境。比如,用粤语朗读唐诗宋词,更为押韵铿锵。用方言朗读别有一番韵味,学生是乐于尝试的。
三、课堂渗透品读方法,给予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拐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有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要他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秋天》的朗读指导片段
一年级学生刚刚学完拼音,这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不能枯燥无味地给学生分析课文,把知识一股脑儿塞给学生,在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中,一年级重在以读代讲,以读悟情,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共三句话。
(1)天气凉了。
(2)树叶黄了。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第一句的:小朋友们,今天早上,老师出门前查看了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温25℃,最低温22℃,早晚清凉,这时,我想提醒身边的人要多穿一件衣服以免着凉,该怎么读这个句子呢?经过启发,学生会把 “凉”字读重音,引起共鸣。其他两句采取类似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读出语文味道来。
在品读第三句的时候,顺势学习“一片片”,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树叶,向同桌出示一片叶子到出示好多片叶子,启发学生用“一片片”来表达,从而理解“一片片”是很多片的意思。
再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朗读指导片段: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一个反问句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小女孩被父亲当做挣钱的机器,此刻她不仅没有挣到一个硬币还要抽出火柴取暖,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小女孩在饥饿、寒冷、渴望温暖、恐惧中挣扎,她是痛苦的,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读出反问句中强烈的情感,读出小女孩内心的挣扎,再加重语气读好“终于”一词,感受小女孩饥饿、寒冷到极致,实在无法忍受了,不顾一切后果,擦燃火柴。
因此,有效朗读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里,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四、激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成长的“马力”
老师、家长、同学,都是聆听者,都可以给予朗读者激励性的评价,加以正面引导。每一个学困生都更需要他人的鼓励和赞美,当他们在朗读时,精心聆听,发现具体的优点;当他们朗读结束后,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多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聆听者具体、到位的点评对学困生而言,就像一道奇异的光,让他们心里亮堂,充满温暖;同时学生在鼓励中树立了自信,喜欢上了朗读。
总之,有效朗读有助于学困生形成朗读习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从而提高的语文学习能力,为日后深入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小君.《小学语文朗读实践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2
[2]杨海棠.《小学语文名篇朗读要诀》.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5
[3]张海燕.《做一个会朗读的语文老师》.语文出版社,2016.1
[4]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