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语文教材的文本对初中生进行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潘碧燕
[导读]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丰富的语言文字,
        潘碧燕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真切的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大到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小到遣词造句,乃至一个标点。所以,大家常常抱怨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学者难,教者更难。是的,如何让学生消除畏难作文的情绪,乐于作文,善于作文呢?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先要消除作文教学的畏难情绪,努力去寻求一条所谓作文教学的“捷径”,来帮助学生解决苦于作文的难题。那么如何走所谓的“捷径”呢?
        俗话说:“生活是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那么,我们的写作素材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来自于学生自己的那份现实生活的素材,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直接生活素材”;另一种是来自于我们平时阅读的各种书籍,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它们是作家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素材加工而成的艺术真实,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间接生活素材”。对于“直接生活素材”这一点,相信老师与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辅导与写作训练中都是最常用的,也是最熟悉的,那么,本人对于这种来自于“直接生活素材”的写作训练方式,这里就不再进行展开赘述了。本人就着重来谈谈如何通过“间接生活素材”的途径,即如何借助语文的课文赏读对学生进行作文辅导?
        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论是现代文或古文言文,都可谓是经典之作,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比如:
一、指导学生续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的法国作家漠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写的是一家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低层的小市民,过着窘困的生活,他们唯一的希望寄托在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于勒的身上,因为曾经被父亲称作败家子的叔叔早年就离开家,远走他乡谋生去了,直到有一天,一直杳无音讯的叔叔终于给父亲来了一封信,说他在外赚了钱,发了财,会有一天回来报答他们一家的,这封信无疑成了全家人的福音,他们等啊,盼啊,设想着叔叔回来后,给他们一家带来的惊喜……终于等到了那一天!可是小说的最后,作者却独具匠心地安排了一个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结尾:那位好不容易才盼来的全家人心目中的财神爷“富叔叔”,却衣衫褴褛,满脸愁容、疲惫不堪地在船上吆喝着卖牡蛎……惊呆了的父亲还没等于勒叔叔发现他,就惊慌失措地带着全家人逃也似的下了船,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小说的主题是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在为故事“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巧妙结尾拍案叫绝,又回味无穷时,我就引导他们运用丰富的想象,给课文补写内容,续写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思维又被激活了,纷纷写出各具特色的续写内容,其中有位学生写得很出色,他是这样续写的:
        当父亲带着全家人躲开落魄的叔叔,回家后不久的一天,当他们一家人偶尔路过那家豪华酒店的门口时,父亲的脚步突然停住了,他几乎用震惊地目光扫射着刚从饭店里出来的那位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只见那位一手挎着公文包,一手握着手机在通话,在几个身高马大,戴着墨镜的保镖拥簇下,款款走向那辆停在不远处的豪华名车,父亲连忙跑过去朝那位大声地喊:于勒,你是于勒?我是你哥呀,你怎么不认识我了?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呀?你……
        原来他就是于勒叔叔!父亲的弟弟。可是于勒叔叔却用眼角斜视了一下父亲后,对他的手下挥了一下手势,挤出一丝冷笑说:呵呵,你们说,我有这样的老哥吗?我看他一定是认错人了,上车!
        是的,董事长,他肯定是个疯子!有人随声附和着。
        有人为他打开了车门,绅士般地做了个“请”的手势,于勒叔叔就动作潇洒地把自己弹进了车门,汽车一溜烟地绝尘而去,留下父亲独个儿望着叔远去的方向发愣……
          后来父亲好不容易才从别人那里打听到,原来那天在船上第一次见面时,于勒叔叔是故意假扮成卖牡蛎的,用来试探一下老哥一家的诚意的,他万万没想到“我”父亲是个只认钱不认亲的人,所以,于勒叔叔就绝望地放弃再来认他老哥一家子的打算了……
        这样的续写可谓精彩,当我把那篇作文做范文向班里推荐、讲评时,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不但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还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纷纷说回头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力求写得更完美,更富有创意。这样就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了。
二、指导学生多角度读写结合进行写作训练
        开发利用课本,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像途径,如果稍加归纳整合,就可以丰富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还开发了如下的练笔活动:
        1.课文小诗: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将课文中意蕴丰厚的内容“浓缩”,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以及思维训练,小诗的形式灵动活泼,深受同学们喜爱,出现了众多充满哲思之光的作品,如:读《列夫·托尔斯泰》你,长相平平,/却总在人心里留下深深记忆;/你,犹豫沉闷,/却拥有一颗比谁都炽热的心:/你,矮小敦实,/却使你高大不屈的身影永驻人心;/你,锐利不堪,/竟能看透时间万物的本性;/你的眼睛把我吸引,/你的信念让我敬仰。/托翁,光明的世界永远记着你,/你的笔下描绘了多少世间真谛,/你的世界,永远都是如此的安定,/忆你,不留遗憾。
读《再塑生命的人》在雾中驾船,/在黑暗中摸索,/在寂静中行走,/磕磕碰碰,疲倦不堪。/有人拿着蜡烛出现,/再往里添上足量的爱,/小船寻找到方向,/黑暗被光明驱散,/世界不再冷清,/新的生命就此开始。


        2.补白文字:文本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作者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给人们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意,这些“空白”往往存在于句、段中,如果对对课文的空白处进行补白,或在情节描写的情感点上引发共鸣,激情达义,或在内容叙述的思想点上感悟深化,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写作空间的作用。“无中生有”,让学生有火花四射的瞬间,享受无疆思维的快乐。
        例如《木兰诗》中勾画木兰奔赴沙场,行军紧急之余思念亲人只用了寥寥两句,这时让学生通过细节想像,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何尝不是一个美的心灵历程呢?再比如对《猫》中“那只花白猫……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这一细节补白文字,有趣的小练笔背后,是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更好把握。
        3.更换角度:选取文中材料,更换人称或更换叙述的视角,然后加以点染。例如学生习作《生命,并没有结束》片段:“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他回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美名才开始传扬,他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邓稼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在这篇习作中,小作者更换了课文《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叙述视角,从原先着重介绍邓稼先生前的事迹,转述为身后带给人的怀念与敬佩。
         再如教学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用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艺术效果又会怎么样呢?说不准还更增强悲剧的艺术感染力呢!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很浓地去完成你布置的作文的,而且效果肯定错不了的,不妨一试!
        4.话题短文:从某篇课文中提炼出发散的可供“自由探究”的小话题,进而写成精短的文字,训练中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深入认识和生活化解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如乡愁是什么——我的故乡情结,《孤独之旅》——每个人的成长路上或多或少感受过孤独,写写“我的孤独”,孔乙己结局的几种推测,也谈“宽容”——《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探讨,《我爱这土地》诗歌意象。
        比如说学了《孤独之旅》后,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个话题“磨难”,就此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缀笔成文。
    例文: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跟父亲到野外放鸭,他本是一个富裕人家的孩子,这一失学,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打击呀!这个少年就是曹文轩笔下的杜小康。
    失学后,他跟着父亲和一群幼鸭,在陌生、荒凉、冷清的水面上穿行,恐惧与孤独随之袭来,他想念油麻地中的一切,但状况无法改变,不能回避,也只能习惯了。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他和父亲奋力追赶惊散的鸭群,当杜小康像大人一样地战胜了风暴时,他哭了。我想那是委屈的哭、激动的哭,本不应当让他幼小的心灵承担如此的磨难,他却因此长大了,坚强了。挫折确乎能使人迅速成熟。
    他的经历让我深深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磨难与孤独。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空无一人时,我竟会被一只从我眼前飞过飞蛾吓出一身冷汗,害怕会从床底钻出什么东西。现在想来,简直太可笑了,用加减乘除处理过后就等于零。随着轻烟飘走了,我还不够坚强。
《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成长了,坚强了,而他的这段经历一定会成为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一切,不管是幸福也好磨难也罢,都是成长的足迹,都是我们一辈子难以忘怀的记忆。
    磨难使人坚强!
        以上只是一种罗列式地展现,如果继续深入体味,肯定能设计出更多妙不可言的小练笔。在读写活动中,读是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地阅读。
三、指导学生利用课文的诗词化用进行写作训练
        在利用文本素材扮靓写作语言的写作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古典诗词的作用。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以期借文本素材宝库中古典诗词应用的“东风”,实现“花开千树”的梦想,让语言顿生文采。
        在诗词素材库初步建立后,教师以精心设计的话题段落句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有诗词可填,熟练之后,就可让学生自己摹写段落。因为是直接引用,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牵强附会、行文空洞等现象,所以在训练中让学生尽量做到与作文语言、语境吻合,充分调动积累,发挥瑰丽的想像。同时诗文名句的遴选要遵循避俗就雅、避陈就新的原则,从引用的原始状态脱离出来,否则只能显现出自身语言素养的贫瘠与苍白。然后变换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续写作文片断,片段中融入所给例句,也可加入一些相关诗词名句,一开始学生陷入了为引用而引用的泥沼,出现了过多诗句堆砌、诗句过分偏僻等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同学能做到不露凿斧之痕。
        每周一练的引用诗词写作活动,学生由最初的新鲜到迷惘然后是小有收获后的兴趣高涨。一个月后我们进行化用诗文活动,即通过裁剪、修改原诗文名句,继而传化为自己的作文语言。化用诗词,比起直接引用难度加大,但效果更优。它需要在调动平时积累的同事,更深刻理解诗句的内涵,并能做到剪裁得体适当,与作文紧密契合。从欣赏佳作片段,试着模仿到小组合作,再到独立选择话题创作,我们走得很慢,收获也是扎扎实实的,很多精篇佳章涌现,如:《生命,因别离更精彩》片段:荆门之水点缀了李白怜乡的独舟,霜雪之印迷离了岑参别离的双眸,李叔同感受夕阳山外山的思念,王勃领悟天涯似邻的开阔意境。因为别离,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因为别离,人们望穿秋水,盼着远方的人儿归来;因为别离,我们回味曾经的温暖。在离别中享受,在享受中离别,这似水年华的曾经。
        《想与你一起》片段:想与李清照重阳佳节,东篱把酒,与菊对酌,染得暗香盈袖却依旧消魂,我想易安居士必有独居怀人的意绪;想与文天祥立于惶恐滩,行于伶仃洋,孤苦无依,忧惧不安但仍愿为国捐躯,我想,文山必有一颗为民族大业视死如归的心;想与张养浩共眺西都,伤心那一片历史经行后的废墟,感慨那战祸之深重,我想希孟必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以上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语文的文本阅读,指导学生作文时的一些尝试与心得,由此可见,写作的素材不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积累,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的,可谓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创新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怕作文、苦于作文中真正解放出来,让他们喜爱作文,快乐作文,善于作文,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作者:潘碧燕  浙江省宁波市古林镇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