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慈珍
晋江市陈埭镇仙石小学 福建泉州 362200
摘要:在传统认知里,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数学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快速找到数学问题的关键信息,这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理解;培养
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只限于小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是由于当前数学的主观题越来越多,学生在进行习题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出现阅读不仔细、理解不深刻的情况,就会造成阅读理解错误,从而造成答题错误。因此,数学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
一、数学学科阅读的特点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复杂性、严格性、多样化等特性。在进行数学习题的阅读中,若学生稍不仔细,一字理解差错,整个题目的意义便会发生改变。例如,“除”和“除以”,虽只一字之差,但从整个句子来看,其题意就会发生改变,从而造成答题错误。同时,学生在进行数学习题阅读过程中,还需要多加思考、分析,注重对习题的阅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对数学问题的准确作答。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以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减少因阅读不当而引起的答题失误,进而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化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阅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投入阅读中,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拓展性能力。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是激活学生数学阅读动力、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催化剂,教师要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阅读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悦读”状态,则可让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有利于驱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比如,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问题情境来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视频,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评委为各位选手打分与计算分数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评委在计算选手最后的分数时,为何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这样的方法?”由此,教师激起了学生阅读数学语言素材的兴趣,使其快速地走进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更强的数学阅读欲望,并愿意探究其中的数学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依托教材文本,展开阅读引导
教材文本是阅读基本载体,教师要围绕文本内容展开阅读引导,让学生结合阅读经历展开学习讨论,这样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小学生直观学习思维比较发达,教师不妨利用多种直观操作手段,为学生布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以成功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数学教材有固定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讨论时,需要先进行阅读探究,找到阅读引导切点,以成功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
如教学《认识升和毫升》时,教师给出阅读提示:我们随便拿出一种饮料,查看标签时,都可以找到其容量指数。这里要涉及到升和毫升容量单位,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找出“容量”的概念,了解“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学习,通过多相关数学概念的追踪解读,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基础条件。教师继续给出阅读引导:文本要求我们能够自制量器,具体如何操作,可以从阅读中找到答案。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课堂讨论激烈起来。学生纷纷展开个性阅读体验。有学生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饮料瓶,或者是量杯,都可以知道1升容量的大小,利用纸杯自制量器,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也有学生说:我们可以用倒水的方式进行容量探索,只要准备若干纸杯和一壶水,还有量杯,就可以自制量器。
教师为学生设计阅读任务,并给出具体的阅读路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讨论,非常顺利地赢得阅读学习主动权。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教师给出适当的引导和启示,为学生规划阅读操作思路,自然能够形成重要的阅读促进动力。
(三)阅读交流探究,促进自主合作
以往的课堂,教师为了让学生马上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习惯创设各种情境去吸引学生,然而效果不佳。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教师是课堂引导者,负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在课前通过阅读材料研究了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知识的学生,教师不需要费心地设计情境。他们对要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也明确了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进入交流、探究的阶段,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训练设计时,教师从学生实践经验角度展开操作,为学生推出一些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每组分发一宗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任选3根小棒搭接成一个三角形,看有没有一种情况出现:3根任意小棒搭接不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开始实际操作,很快就有课堂回馈,有学生真的找到了3根小棒无法搭接成三角形的情况。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进一步阅读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小组展开集体讨论,给出最终研究结果。学生展开阅读讨论,阅读成果快速形成:3根小棒中,有2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所以无法达成三角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为学生设计训练任务,并结合训练题目展开阅读讨论,虽然这个训练内容没有书面文字可以阅读,但学生从训练操作实践中展开阅读感知,最终推演出学习结论,这无疑属于实践阅读行为。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阅读基础和不同群体学生阅读个性展开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文本教材内容,根据具体课例展开阅读质疑释疑活动,对课例内容进行解剖性阅读讨论,势必能够形成更多的阅读教学启示,帮助学生尽快走进阅读环节,以提升阅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清菁.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课堂指导策略探讨[J].读写算,2019,000(008):132.
【2】时本芳.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