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美琴
府谷县华阳九年制学校
摘要: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形象的思维,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就需要能够将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会更加轻松,学生也因此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演示教学法就是一种符合要求的教学方法,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之有效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做好演示前的准备;需要让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还需要讲究演示的方法。
关键词:演示教学;语文教学;小学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要想通过演示教学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们首先就需要对演示教学法的概念进行了解。那么何谓之演示教学法呢?其就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者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演示教学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进而有效吸引二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二年级语文教师就需要对演示教学法的应用展开研究。
一、认真进行备课,做好演示前准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二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对演示教学法进行有效的运用,他们在课前就需要认真进行备课,做好演示前的准备。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即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各种素材的搜集。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并且突出强调其中所涉及到的语文知识。这样的话,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就能够接触到语文知识,并对其有着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对诗意并不能完全理解,因而笔者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此。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笔者就会在课前对庐山瀑布的资料进行搜集,有鲜明的图片,有生动的视频,还有动听的音乐。然后笔者就会将之整合在一起,并且配上《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诵读。这样的话,当笔者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将之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就能够将学生带入到风景优美的瀑布中,让他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的教学也因此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并且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微课,明确演示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教师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学生也需要付诸于一定的行动。此时二年级语文教师就需要利用微课来让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这样的话,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就能够有着较高的效率,而不是在教师演示完成之后还处于茫然的状态。
学生对于演示目的的明确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的,进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一来,二年级语文教师就能够顺利地进行演示教学法的应用。例如:《坐井观天》这篇文章需要学生对“坐井观天”这一个成语进行理解,并且明白“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坐井观天的经验,因而他们无法理解青蛙的感受。此时笔者就会从青蛙的视角出发来为学生进行演示,旨在学生有着与青蛙同样的感受。但如果学生没有明确演示的目的,他们就很容易被可爱的青蛙所吸引,进而忽略了演示的过程。基于此,笔者在课前就利用微课向学生呈现了演示的目的和过程,进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看演示的过程。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坐井观天”这一成语的含义进行思考。
三、考虑学生情况,讲究演示的方法
二年级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如果语文教师演示的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此时教师的演示只会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基于此,二年级语文教师在演示的时候需要在其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不仅如此,二年级语文教师还需要在演示的过程中及时辅以讲解,进而让学生有着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这一点是基于学生智力发育并不完全的特点所提出来的。例如:在进行以《树之歌》为识字教材的识字教学中,笔者需要学生认识“杨、壮、桐....”等生字。此时笔者就会为学生进行植物园情境的呈现,并且结合具体的树木来为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笔者会融入游戏,通过展开不同种类的树木来让学生进行猜测,进而让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各种树木上面。接下来笔者就会向学生演示各种生字的形成,进而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有着形象的认知。在演示的过程中,笔者会用生动的语言来向学生进行讲解,进而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他们对汉字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当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应用时,也可以运用演示教学法,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二年级是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让学生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学习的语文学科有着良好的印象。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有着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基于此,二年级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身情况,这样所选择出来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演示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也因此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竹娥.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J].学苑教育,2017(18):72.
[2]汪金凤.浅谈演示教学法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5(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