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钰霞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桑树湾小学 724402
摘要:小学生生性活泼、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对学习语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加上语文学科一定程度上是一门说教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笔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试从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和开展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三个方面谈起。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实际教学情况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方法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造成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致不高,也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因此,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深刻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设置问题情境,营造热烈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积极地进入阅读状态中去。
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通过谈话激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学们经过前面几年的语文学习后,我们阅读了不少的名家名作,也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自由回答)“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知道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那么有关读书的方法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举手回答读书的方法。)“那么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个究竟了。”通过设置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警句,激发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形成了一种热烈的讨论氛围,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进入阅读中去。
二、组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口语实践能力
口语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但是,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占据中心地位,教师忽略了口语教学,使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强。教师要认识到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创设具体的情境,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出这节课的教学主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笑话?”“笑话有哪些特点?”“笑话的作用和意义有哪些?”(学生先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笑话的特点,让学生体会笑话的价值。)在让学生掌握了讲笑话的方法以后,教师创设情境“小明同学因为输掉了篮球比赛,因此感到很失落。谁来讲个笑话,安慰安慰他?”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一练讲笑话。要求:用上讲笑话的方法,就刚才的内容讲笑话;每个小组推选出组内最会讲笑话的人;参加班级内的“班级笑话PK赛”。布置完任务以后,各个小组的学生在在组长的指挥下开始讲笑话。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讲的笑话,评选出班级内的“笑话大王”,并颁发奖品。通过小组合作,由于同学们非常喜欢笑话,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不仅营造了热闹、有趣的课堂气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笑话的意义和价值,掌握了讲笑话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开展有效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中之重。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知识之外的阅读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课文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作家为主线,开展以作家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朝花夕拾》和《阿Q正传》等小说和散文作品,还可以推荐鲁迅先生的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和提升文学素养。召开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过时了吗?”这一问题,让学生认识鲁迅先生作品在今天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开展广泛阅读,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志洋.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81-82.
[2]汪小美.激励自主学习 打造有效课堂——构建小学语文自主高效课堂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7(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