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3+1”学员研讨课教学应把好“四关”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于 勇
[导读] 着眼培养能够胜任本职的初级指挥人才,本文主要从“课前调研
        于 勇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摘 要】着眼培养能够胜任本职的初级指挥人才,本文主要从“课前调研、课堂节奏、课堂效益、课后评估”四个关节点,对“3+1”学员的研讨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旨在激发提升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工作创造性能力。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研究

        初级指挥人才“3+1”学员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尤其是在最后“1”年中应当以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的是学员素质中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课堂研讨互动式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剂良方,学员的理解力需要课堂互动体验,探索力需要课堂互动搭桥,创造力需要课堂互动碰撞。因此,在创新“3+1”学员的培养方面,需要注重着眼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和部队建设实际,以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为要,以提高学员的创造性能力为本,更新教育观念,紧贴初级指挥任职需求的特点,抓住关键环节,向研讨互动课堂要“战斗力”。
    一、把好课前调研关,做好“听、闻、问、切”
        课前调研是开展好研讨式课堂的前提,是选好研讨切入点的“瞄准器”,需要以学员为主体,认真做好“听、闻、问、切”四项工作。
        “听”--倾听学员关于基层现实问题的热点反映,即使是有意见偏激者,见解不当者,亦当包容为先,分析思想根源,绝不可当头棒喝。在与学员进行细致的切磋中发现基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闻”--将自己所掌握的关于基层的相关问题拿出来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探论,以求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学员课堂上的“兴奋点”,在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热情中,找准课堂研词的热点,达成课堂共鸣与互动。
    “问”--问教学员,清楚掌握学员结合自己的任职需要对课堂的期待,在集中学员的未来任职需求中查找部队工作中的难点。
    “切”--把好解决问题的“脉”,在课前充分的调研中有针对性地设计研讨问题,力求将研讨问题设对、设活、设出新意;以征求意见的方式询问学员对研讨形式的看法,选出学员最希望采取的形式来进一步开展课堂活动,以确保研讨活动的实效性。
        二、把好课堂节奏关,打造立体研讨课堂
        课堂节奏实质上是教员对研讨内容的时间分割。
        从研讨步骤上,努力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设置上,要分清主次轻重,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分配时间。其中,解决问题是重点,当分配最多时间;分析问题是关键,当分配时间次多;发现问题是方向,可以通过请重点准备人出来发言的方式,摆出问题即可,勿需花费太多时间。教员在此期间必须保证事先有准备的学员都能有充分的发言时间,并留有余地,给即兴发言和辩论交流留出一定的时间,防止“一言堂”和前松后紧的情况出现;当学员在课堂上出现观点对立、激烈争论时,教员要及时引导话题.努力达成双方的沟通;当观点平淡时,教员又要适当挑起话题、引发争论;当发言离题或众口一词时,教员要及时引导,推动研讨向更进一层发展。
        在研讨参与的角色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有利于学员任职需要,有利于部队建设实际,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从不同的角色与视角参与到课堂中来,丰富课堂层次,以实现课堂研讨的立体效果。

比如,在发现问题部分,为紧密联系基层实际,请具有初级指挥部队工作经历、或在部队代过职的教官或教员进行先期发言,在对学员进行传、帮、带的过程中激发学员发言热情;在分析问题部分,尽可能地调动学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互动中有所碰撞,在碰撞中挖掘产生有深度问题;在解决问题部分,为将研讨内容上升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高度,以提升学员对问题的理性认识与观念转变,可以请在所研讨问题方面有过专门性研究的专家名师进行点评,使得研讨活动得到理论的升华,为研讨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完成了由名师、有初级经历的学员队干部或教官、学员四重角色共同搭建的立体研讨课堂。
        三、把好课堂效益关,做好“加、减、乘、除”
        研讨课的目的,除了让学员在研讨活动的准备中强化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梳理观点的能力,课堂上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外,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创新解决问题方式的勇气与思路。因此,研讨课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以提升学员关键能力为重心,做好“加、减、乘、除”的工作。
    “加”--增加课前准备时间,将确立下来的研讨问题提前布置给学员,让学员尽可能地有充分准备的时间,搜集资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先期学习、研讨预热的过程,提升的是学员的收集资料、形成观点的能力,这一准备时间的保证其实是对研讨质量的基本保证。
        “减”--课前教员要与准备发言的学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对其发言内容进行探讨,去掉与研讨课堂的开展需要不相符的内容,突出重点,强化观点的指向性,提升学员的思辨能力。
        “乘”—教员要善于使用积极的语言,对那些提炼和概括得有价值的观点进行及时的肯定与赞赏,而对那些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给予有力的鼓励,中肯、恰当地评价学员的参与精神和课堂“战斗力”的展示,以自身饱满的情绪来影响课堂氛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敢于打破惯性思维,形成创新思维,即就问题讲问题,不把研讨课开成介绍经验课,也不能把研讨课开成牢骚课,有破有立,确立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解决问题并非大而无当地发表空论,而是要结合自身的任职,回答好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从而为其分配到基层后,真正将研讨成果付诸实际工作打好思想基础。
        四、把好课后评估关,不断完善课堂建设
    “3+1”学员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并在探索中逐步完善的过程,课堂研讨教学的动态、变化、参与度高的特点并非定格在课堂,还应在课后进行全面总结。教员应当在课后趁热打铁地及时总结课堂研讨教学中的做法,巩固优长,破解缺陷,并及时补充完善到下一个班次或下学期的教学设计和教案中。因此,对课后相关反馈信息的收集,并进行客观评估是不断改进课堂建设的必然之举。其评估要素应主要包括:一是学员参与程度的高低。通过发言人数占在课人数的比例,发言人的发言次数和频率,提交书面发言提纲的质量等方面,关注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经验、范例去回答和解决相似的问题,并检验学员对已学理论的掌握程度。二是学员能力提高的大小。对于某些正处于探索研究性的问题,关注学员自主观察思考、自我评估定位、自主研究提高,并在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理解沟通能力、材料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是否得到了提高。三是学员素质培养的多少。主要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察学员是否表现出谦虚好学的求知态度,热爱本职的献身精神,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陆游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针对“3+1”学员培养特点,探讨研讨课教学,固然要把工夫下在提高课堂研讨教学作用意义的认识上、提升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技巧上,以及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上,但我以为,真正的工夫是在这些之外--献身部队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通联: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政治教研室 于勇199458165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