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学法读懂诗词语言美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周舒琴
[导读] 中华传统诗词悠远绵长,无数先哲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
         周舒琴
         东莞石碣袁崇焕中学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中华传统诗词悠远绵长,无数先哲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奇伟壮丽的诗词艺术宝库。这些古典诗词历经千锤百炼,语言精美、含蓄凝练、意蘊丰富,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美育资源,因此抓住诗词的语言艺术美这一突出特点,让学生在优美典雅的语言中学会审美鉴赏和创造,就成了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以此真正提升“文化传承”的语文品味,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素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层次朗读 变式对比 炼字提升 改写练笔 核心素养
        【正文】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艺术成就璀璨夺目。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具有着语言精美、含蓄凝练、灵动传神、意境独特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因此,准确地把握这些审美特征的意蕴和内涵,就成了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领会语言之美的重要性
         古诗词体现着作者的生命和精神,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所以诗歌也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引领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涵咏品味,只有抓住其无尽的“言”,才能探究其无穷的“意”,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规定: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祖国的语言,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重视道德品质和审美情绪的熏陶和培养,帮助学生不断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个体和谐发展。[1]可见语言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作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只有让学生借助古典诗词优美典雅的形象“外貌”,在学习中学会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用心触摸和感悟诗词中的精华,才能真正提升“文化传承”的语文素养,永葆一颗诗心。
        二、领略诗词语言之美
         古诗词是一种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它们承载着真、善、美,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美育资源,是当下初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营养品和成长奠基石。叶嘉莹曾说:“古典诗词洋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美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情感和高尚的意趣,是生生不已的。”[2]中国古老文化千年的美,便尽数积淀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诗人岑参由重阳欲登高而引发的对国事的忧虑,还有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语言朴实,情韵无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刘禹锡寄寓在其中的豁达襟怀,旨趣隽永,语言沉郁中不失豪放。中华诗词浩如烟海,古诗词处处闪烁着美的光泽,只有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浸染其中,体会诗词艺术的精妙传神,诗词才真正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三、领悟四步教学法
        (一)层次朗读法
         自古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同样重在吟诵和品味,因为不但能欣赏文字美,而且能感受用字之力、诗中之情。当然朗读亦不同于简单的读,有目的的通过“多层次”的有效朗读训练,更能实现对语言的感知和触摸,对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达到朗读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1.感知性诵读,体会诗意之美
         初次的诵读,应着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字正腔圆、非常流畅地诵读。同时在读中展开联想,感受画面,体会字面背后的诗意之美,完成最初的感性认识。如:赵师秀的《约客》,初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节奏应是2221节奏,后两句节奏应是2212节奏,韵脚分别是“蛙”“花”,再说多一点就是平水韵的六麻韵。学生读完稍作联想,就会感受到这样一个清新的感性画面:黄梅时节一个夜晚,天下着细雨,池塘青草翠绿,不时传来阵阵蛙鸣,这时诗人正在独自等待一位朋友的情景。全诗语言毫无雕琢之感,诗意之美,清丽可诵,读来朗朗上口,过目不忘。
        2.咀嚼式品读,体会含蓄之美
         接下来的再读就要慢慢品读,可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语言字面中的意象。而抓住作为情思装饰和诗美印证的意象,可以帮助梳理内容,用这种分析促朗读,反复咀嚼,从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文本认知水平。如品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为什么要从杨花写起呢?此时的读就应指点学生抓住“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意象,并稍作点拨:杨花即是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凄切动人。明月更是“思念”的化身,诗人常借用明月思人怀乡。诗人一开头便择取“杨花”“子规”两种富有南国地方特征的事物,此情此景,撩人愁思。接着再问诗人愁的是什么呢?原来是好友王昌龄被远谪的不幸消息。在反复的咀嚼品读中,学生渐渐明白诗人没有直白地来写,而是选取具体而富有代表性的意象,通过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凄楚忧伤的气氛,这种写法融情于景,自然地引出诗人感情分量之沉重,体现了诗词语言的含蓄之美。
        3.体验式赏读,体会凝练之美
         第三遍的读体现为赏读,指导学生应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甚至让学生化身为诗的作者,以诗人的角度去观察、体悟,从而达到理解层次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当我们读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诗人用寥寥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塞外辽阔雄奇的风光:广袤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上青天;长河尤如一条银带,落日西下浑圆壮美。要引领学生带着自身的体验去赏读,仿佛置身于大漠之中。在这种体验式的赏读中,学生渐渐体悟到一个“直”字,写出了大漠里渺无人烟的壮阔意境;一个“圆”字,更把落日的圆柔瑰丽描写得淋漓尽致。两字轻灵,陈中见新,生动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这种带入式的赏读,让学生从中体会诗人虽笔墨极少,却能刻画逼真,细致入微,朴字见奇,有理有情,这就是诗词语言凝练高超的艺术之美。


        4.艺术性悟读,体会传神之美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可引领学生带着个性悟读,将自身体会与诗人情感完全融合,含英咀华,心领神会,真正与诗人产生共鸣。如读到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以简洁凝炼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的境界,读时要特别引领学生体悟那种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的独特之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的“悦”“空”两字用字极其精深,极富传神之美,要读出诗人那种游览盛景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热切追求,从自我声音上体现出一种较强的感染力,实现对诗词神韵的艺术唤醒和表达演绎。
        (二)变式对比法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为了阐透其中的内涵,我们不能只对单一文本进行赏析,还可以用变式对比法进行文本间的深入研磨,透彻把握诗词语言的精微妙处。如杜甫的《望岳》,青年时代的诗人意气风发,充满了理想和抱负。再来看其《月夜忆舍弟》,这是杜甫后期的作品,全诗托物咏怀。引导学生对这两首诗进行对比阅读就不难发现,同为五律诗前者重在抒壮志,语言雄浑豪迈、大气磅礴,后者重在表思念,语言精工真挚、沉郁哀伤。除了以上同一作者异质作品比较,我们还可以不同作者同质作品进行比较,相同题材语言多质化作品进行比较等,让学生在变式比较中建立起知识的架构,在回溯探求中学会动态的思辨,在互文参照中发现语言艺术深层的美。
        (三)炼字提升法
         作为古典诗词艺术审美特性征象、标志之一的语言美,体现在诗词中的每个字词都要经过反复的斟酌打磨,千锤百炼,直至字字珠玑,精妙传神。炼字,就是对造字用语的这样打磨锤炼的过程。用锤炼的功夫可使字法句法皆有根基,至少可以不俗、不弱。不俗不弱是说字句,是从“力”来,而“力”从锤炼来,每字用得皆有衡量。[3]学生若能懂得此法,自然能品味出语言的丰厚意蘊,这样更有助于理解欣赏诗歌,实现对内涵旨趣的理解和把握。
        1.选词填诗,感受诗语的精炼之美
         如在学习《秋词》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试着选词填诗,“晴空一鹤   (攀、排、飞、冲)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学生在挑选中,就会得出判断:“攀”字少气势,用字太过于拘谨;“飞”字多直白,缺意味;“冲”字似无观感,更无蘊藉之美。只有“排”字有推,冲破一切束缚的意思,蘊涵深意,精炼到位,更能表现出“鹤”的不屈形象,诗人积极乐观的胸怀、昂扬奋发的情神毕现。学生通过这样反复斟酌筛选的过程,就是炼字的过程,懂得诗词的用字一定要选最贴切、最精准、最有表现力的词来表达,以此才能使形象更鲜明,意境更有韵味,情感更真切感人。
        2.替换推敲,体悟诗语的灵动之美
         古诗词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诗中寥寥文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动人心迫的画面。因此,揣摩透这些字词,自然就能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和诗人的情感共鸣、灵魂对话。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时,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可否换成“欣然”?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欣然”是非常愉快的意思,体现出一种主观的愉悦,更有一种目的性。而“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无所用心的自然心境,区区两字,更能表现出诗中物我合一、悠游自在的意境之美。接着再问:将“见”字改为“望”字好不好?学生感悟后答出:“见”字是诗人采菊时无意间看到,山入眼帘,表现了诗人不是有意之为,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情趣。一字一词,通过替换推敲皆让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生命和灵气,真正体悟到了诗语的灵动之美。
        3.欣赏品鉴,把握诗语的意境之美
         意境,也称之为境界,诗词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勾勒的一幅幅图景就饱含了意境的艺术之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古诗词“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偑之则芬芳” [4],这是诗人追求意境的最高艺术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领学生对诗语的欣赏品鉴,透过诗词含蓄蕴藉的表达,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走入诗人内心,感受千姿百态的意境之美:或恬淡闲适,或沉郁悲凉,或萧瑟凄凉,或慷慨激昂等等。如教学王维的《竹里馆》,就要注意引领学生对全诗用字的体会,虽造语极为平淡无奇,然诗的妙处就在于以这种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月夜惬意清幽的意境,优美高雅,和谐静穆,蘊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感染力。
        (四)改写练笔法
         古诗词的学习应是多样化的,课堂分析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更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指出,只有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才能够推动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儿童是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天性就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无限的幻想、独特的体验。[5]那么学生对古诗词改写练笔的过程,就是对语言审美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需要注重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以我笔写我心。如欧阳修的《采桑子》就可以改写成写景抒情的小文,有学生这样写道:泛着轻舟,撑着船桨,眼前西湖的风光那么美好。碧绿的清波泛起涟漪,长堤一线,青葱可爱。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停留在这里。此时不知何处隐隐传来歌声,随着船儿轻轻荡漾。水面极为平静,光滑的好似晶莹的琉璃,微波轻泛小舟,这时竟不觉得船在移动。瞧,那荡起的清波,惊的水鸟夺岸而飞。这种改写练习不仅很好地还原了诗词语言艺术之美,还把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课外延伸,把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转化为写作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言美是古诗词的突出特点,而利用其艺术之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的最高境界。只有在诗词教学中让学生读懂字词,善于发现语言中这些无尽的美,学会感知、理解、鉴赏和创造,让古诗词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以此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涤,让学生在感性灵动到渐趋理性的过程中厚积薄发,让“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灵上生根发芽,让古典诗词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血脉和精髓,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大语文素养的提高,真正担当起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0-51.
[3]顾随.顾随诗词讲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
[4]刘勰.文心雕龙[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年版,第238页.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版第16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