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木艳
南漳县徐庶学校 湖北襄阳 441500
摘要:数感培养是小学数学思维培养较为关键的能力。数感和语文中的语感一样,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必要因素。当前,有很多数学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但是仍有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因此,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对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有着奠基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找寻更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无论空间还是平面中的图形,抑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数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交流表达的媒介,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一、感受数感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高文武认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与数学“亲密”接触。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把抽象的“数”与生活实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无处不在,增强自觉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用粉刷围墙来锻炼学生的空间立体几何感,在学生三维立体感的思维模式形成过程中,学生也感知到了体积的数量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可以以教室为例,如教室的长为8 米,宽为 6 米,内空间高为 6 米,该教室的体积是 288平方米,学生身处教室内依照教师的描述,观看实体教室的空间大小,长短高矮,感受量化后的空间形态,再结合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粉刷围墙。为了让学生的数感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利用纸质模型,模拟空间粉刷围墙,在模型制作时教师提供三种不同体积的围墙数据,学生依照数据利用刻度尺精确数值,裁剪拼接成简易模型,然后学生将实际模型同与之对应的体积数值进行对照,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查看三个模型的大小,感受体积的容量,感知数值不同时,体积的真实变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自己在不同模型的围墙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养成。通过实际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增强数字的量化体验,使学生的数感培养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发生联系,进而促使学生数感的形成。
二、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思维正经历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跑一跑、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在上下学的路上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几岁?你的身高是多少?你的鞋号是多少?火警电话号码是少?……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三、丰富数感
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要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
例如:教学《统计》时,我是这样组织:操场上正上体育课,将本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去,让学生调查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学生以小组合作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实践操作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理解数学是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四、提升数感
数感的发挥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指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根据自身良好数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方法获取数学猜想,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应用中有效拓展能力、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学生快速地回答出9+7=16时,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生1回答:“9比10小1,10+6=16,所以9+7=16。”;生2回答:“9从7那里先拿1凑成10,7少了1就是6,10+6=16,所以9+7=16。”;生3回答:“我用数数的方法,9再往上数7个数就是16,所以9+7=16。”……在解说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在归纳的过程中优化算法,进行“凑十法”的训练,推而广之,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8、7、6、5、4、3、2加几也能够融会贯通了,因为在这里已经学会了一种方法,而不是一道题的解法,所以学生的数感对算法的体验得到升华。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认识的增强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教学的阶段,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学中,让学生加深对数感的认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忠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22).
【2】李爱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好家长,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