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尚罴
浙江省泰顺县第四中学 325508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学科教育中,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科学问题的有效性,需要各科教师充分地做好科学问题优化设计,促使可以产生优质的实践效果,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关键词:初中;科学问题设计;优化;实践
引言:科学精神存在于每个学科教育中,所以说其学习探究过程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获得更理想的科学教育,就必须重视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因此,这就需要各科教师剖析问题设计的特点和原则,从而可以提出正确适用的科学问题。
1.科学问题设计的特点
1.1趣味性
在初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个学科问题都需要加入趣味性元素,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学科问题自主地产生联想。并且,当前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纪,对于任何有趣、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该方面的性格优势,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趣味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思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延展初中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科学习能力。
比如,当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摩擦力》时,教师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摩擦力的成因和现象,而教材书本上的物理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元素,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同学们,请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沙滩呢?”,学生会说“见过!”,教师继续说“那么请你们想象一下,如果将排球均匀地向前滚动,为什么在滚动较短的距离就停止了?而如果我们在排球场滚动排球,则会先前滚出较长距离呢?两者有什么区别吗?”,这就会让学生认真地联系自己见过的排球运动,有些接触过排球的同学会较快的反应过来,回答说“因为排球的表面较为光滑,当与沙滩接触时会与沙子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致使排球滚动的距离较近,当与排球场地面接触时会与光滑的地面产生较小的摩擦力,所以更远!”,显然教师贴近生活的提问已经激起热爱排球运动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再者,当化学教师在教学《金刚石、石墨和》时,从该部分内容来看,主要向学生教学这三种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而金刚石是目前地球上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所以在展开课堂之前,为了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同学们,请问你们有没有看过《金刚狼》的电影呢?”,显然诸多学生均都看过,会积极地回答说“我看过!”,这时教师继续说“你们都知道金刚狼是无敌的变种战士,那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是什么吗?”,这就会将学生对电影的注意力转移到教材的知识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翻看书本查找答案,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正式展开课堂教学,可见通过这样的提问,显然可以让学生对该堂化学课顿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2目的性
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中,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主动性,那么这就需要每个学科教师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单一化地考虑如何提高学科成绩,这种结果导向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抑制学生的自主性。
所以,教师可以多样化地考虑教学方式,既要考虑如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又要考虑如何可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就说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目的的多样性。
比如,当物理教师在教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时,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问关于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如“同学们,请问如果家中的电路出现故障引发失火,你怎么使用串联和并联知识解决呢?”,这就会让学生自行翻找书本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虽然理论上可以这些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你们知道怎么控制电气线路中的电流吗?用什么器材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视频,让学生可以亲眼了解整个电路故障的过程,结合课本即可得知控制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电路失火问题较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平时注重家庭防电措施,同时需要节约用电,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这就可以体现出教学问题的强烈的目的性,每种目的都可以指引学生提升不同的学习能力,从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初中科学问题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1启发性
对于初中科学教学来讲,其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尤其是在学生的科学思维陷入困境中、在学生产生不解或厌倦等学习情绪时、在学生一无法有效实现知识迁移时,通过设计、提出一些其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指出新的探究方向,也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具其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围绕科学知识形成的“关建点”来进行设问,或者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的,不同的科学思想方面存在的“争议点”进行提同,也可以结合各科学知识点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疑问设计等等。比如,在展开关于“水的密度”的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在授课前提出“木块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总是下沉?在学生回答了“木块轻而铁重”的答案后,再提出“若将相同质量的铁块、木块都放入水中,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展开实践学习探究,以此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
2.适度性
首先,对于适度原则来讲,主要是指问题设计的广深度与难易程度。广度小虽然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激发、学习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会对学生思维活跃度产生一定约束。比如,在讲解"溶解"的相关知识点时,如提出“那些物体可以在水里溶解”时,由于该问题范围过大,学生不能及时地回答上来。而“家里厨房中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的范围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还是具有挑战性,对此教师可以提出“白糖、酱油、胡椒粉与色拉油这些物体,哪些物质可以溶于水?”,以此可以充分体现问题设计的适度性。那么,深度、难度也是如此,在问题设计优化、实践中都要遵循适度原则,充分考虑到各层次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思索设计,每个教师需要从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设计问题,同时需要秉承启发性、适度性设计原则,从而有利于发挥科学问题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文芝.优化初中科学问题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1):19-22.
[2]曾令忠.试论初中科学问题设计优化与实践[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33):244-245.
[3]朱清楚.科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24):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