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维“缺位”现象与误区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潘友县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着道德与法治思维缺位的现象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着道德与法治思维缺位的现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容易陷入无话可说的僵局、空喊口号的说教、唯分数与成绩论等课堂教学误区,现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维缺位现象与误区做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维“缺位”;课堂误区
        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由于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加上小学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困难,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导向意义以及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等。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维“缺位”现象
        因为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与时代发展速度有出入,因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教材内容不一定能够和所有的区域差异完全匹配,因为生活环境的不一样,也会导致对教材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从而出现缺位现象,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结合课堂教学简要分析几种思维缺位现象。
        (一)区域差异导致的思维缺位
        不同地域具有不一样的地貌特征,有的地区是一览无余的平原,有的地区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峻岭,有的地区是沿海城市,有的地区是偏远乡村。然而教材内容却是统一的,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地域相关的内容,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思维缺位”现象。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有一课内容为我和我的家乡,开篇展示了四幅不同地貌特征的生活环境,那么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心的孩子可能就无法想象到山区的美,对于生活在山区的孩子而言可能就会认为教材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很远。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的思维培养,这就是由于区域差异导致的思维缺位现象。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补位,
        (二)深刻的理论知识导致的思维缺位现象
        在教材中,由于实际需要,难免会出现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时候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而言,就难免会出现思维缺位现象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材中有一课的内容为多元文化,多样魅力,其中又涉及到地球组成的内容“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但却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地方”这里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深入,完全理解这句话首先学生要对地球大小有概念性的了解,其次老师还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为什么陆地面积那么少,否则学生就可能会思考“真的是那样吗,那么小的陆地面积,怎么看可能会居住这么多的人”这就是典型的理论知识理论性太强导致的思维缺位现象,这种情况老师需要做充分的备课,将每一个点尽可能地讲透,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补位。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误区
        (一)教师教学的“任务式”倾向
        有些老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重视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了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内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例如为了过分追求展示学生自主能动性而将课堂当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和教材当中的一些重要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来进行把控和学习,这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压力,最终产生的学习效果也相对而言会比较肤浅,表层甚至是虚假,教师没有在针对性地指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容易陷入空喊口号的说教
        为了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在课堂当中给学生灌输的知识点过多,导致课堂环节没有重点突出,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泛泛而谈,即使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付诸于表象,形同虚设,从而导致探究式的学习形式化和机械化,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提升和改变,反而会降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


        (三)评价陷入唯分数与成绩论的局面。
        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依然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这种评判方式很显然不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而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创新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要求老师进行开放式地评价方式,激励和赏识学生力求通过评价提高学生自信心,让课堂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三、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维“缺位”现象与误区的策略
        (一)锤炼底功,夯实素养,实现知识贮备丰盈化。
        教学不仅强调为人师者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强调求知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思想与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应对课堂当中学生千奇百怪的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以应对多变的课堂。学生更应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实现知识储备丰盈化,以便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二)分析学情,关注基础,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
        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主阵地,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全方面分析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倾向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
        比如,在寒假放假时,教师们请学生抽时间将自己假日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假期结束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其他同学对事件中的行为分别进行评判,并在课堂上展开适时的辩论,阐述自己基于做法的观点。
        (三)引导探究,深谈体会,关注认知形成的过程化。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有意引导,注重学生自主思维的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加深体会,汲取新知识,注重认知形成的过程化。
        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过马路”这一内容时,先表演情景剧———《过马路》,再请孩子们结合生活常识讲讲平时过马路的经验或者体会,最后,结合“法治之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段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课堂教学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基准,让学生说见闻,谈感受,学以致用,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生活体验。
        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最根本目的,同时根据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并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自主践行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
        参考文献
        [1]史晓敏.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 新课程(小学版), 2019, 000(007):162.
        [2]毕红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对策[J].吉林教育,2020(Z2):55.
        [3]马宏斌.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避免的误区及对策[J]. 吉林教育:综合, 2017.
        [4]安吉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普童话,2019(3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