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安徽区域形象的话语构建与传播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申薇薇,杨欣
[导读] 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来源,选取近年来关于安徽的新闻报道,
        申薇薇,杨欣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来源,选取近年来关于安徽的新闻报道,从报道主题、话语方式和话语倾向三个层面研究了安徽形象的构建。从主题来看,安徽报道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五大主题中,社会民生类报道最多,此外,各个主题都展示了安徽多姿多彩的形象。在话语方式上,单模态和多模态合力构建安徽形象,文字为主的单模态话语模式占据大部分比例。就话语倾向层面而言,积极、消极和中立共同作用于安徽省形象构建,其中构建积极的安徽形象为主要报道的主题有:文化、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类,持中立话语的报道则大部分出现于政治类。本研究可对国内其他省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安徽区域形象;话语构建;新闻报道
一、引言
        国家整体形象需要地区特色形象支撑,同时地区担负着宣传国家形象的使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区域形象已被政府提上议程。安徽省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中部崛起”重大战略规划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落实为安徽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安徽如何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势,因地制宜,对形象及时做出调整、优化并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形象,对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良好的区域形象离不开媒体的塑造作用,如何发挥媒体的形象塑造功能,利用媒体话语促进安徽区域形象的构建与传播,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已有不少学者从话语分析视角对区域形象进行探讨,安徽区域形象的的塑造与构建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当前对安徽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传播、视觉应用、媒体报道等视角,对安徽区域形象的话语构建研究鲜有涉及。鉴于此,本研究以安徽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有关安徽的报道为语料来源,自建小型语料库,借鉴任育新(2017)的四维度区域形象话语-语用分析模式,对语料中报道主题的种类,主题报道的话语方式以及话语倾向进行探讨,期望本研究成果能够帮助展现安徽的特色与魅力,为政府更好塑造和传播安徽区域形象提供话语借鉴。
二、语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媒体聚焦”板块下的新闻报道为语料来源,选取近几年(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报道主题为“安徽”的新闻报道,共收集语料723篇,将其保存为纯文本格式,自建小型语料库。新闻主题的划分一般根据报道内容而定,本研究借鉴王慧、吴樾(2011)对新闻主题进行分类,将723篇安徽新闻报道划为五大类:文化、经济、生态环境、政治和社会民生。对内容复杂的新闻,则依据占其核心的主题进行归类(见表1)。
        本文借助 AntConc 3.5.7对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媒体聚焦”板块下的新闻报道语料检索分析,得到高频词汇表,剖析不同主题报道中构建的安徽形象。基于任育新和魏晓莉(2017)区域形象构建的话语-语用框架分析安徽政府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其区域形象。

        由表2发现,新闻报道中出现的省市及地域名称有“安徽”(1986次)和“合肥”(640次)。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因其卓越的发展而多次被提及。新闻中1188次出现“疫情”和“防控”,说明安徽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维护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工作重心。“企业”出现1684次,“生产”516次,这也说明了安徽省做好了复工复岗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发展”、“产业”、“经济”和“长三角”这些高频词的多次出现,说明安徽省政府扬皖所长,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新闻报道中多次出现的“改革”、“政策”、“中国”等高频词,说明安徽不断深化改革、推陈出新,认真贯彻国家发展战略。“科技”、“技术”和“生态”这些高频词的出现,表明安徽正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群众”、“村民”、“服务”和“贫困户”等高频词可以发现,安徽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统筹推进“三农”工作。
2.报道主题分析
        基于表1关于安徽新闻的主题种类,本部分归纳整理了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报道主题(见表3)。由表3显示,占比总数最大的新闻种类是社会民生类,为32.78%,新闻主题涉及安徽的各种民生工程、科技创新项目和文化活动,说明安徽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并积极投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次是文化、政治和经济类报道,分别占比21.58%,21.58%和19.50%,说明安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政府充分发挥各种职能,大力发展经济。生态环境类占比最小,为4.56%,内容主要涉及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四、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安徽报道的话语模式与安徽形象构建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借助各种类型的话语模式构建安徽区域形象。由表4可见,使用文字这一单模态话语模式的新闻占比最大,为610篇。多模态话语模式主要采取了文字加图片的话语模式,此类报道有113篇。其中,文化类主题的报道中单模态125篇,多模态31篇;经济主题的单模态124篇,多模态17,这与经济类报道多依靠数据说明发展情况有关;政治主题的单模态137篇,多模态19篇,主要因为政治类报道多为政策、法令的出台;社会民生类主题的单模态202篇;在生态环境类的33篇新闻报道中,单模态与多模态话语模式使用次数相近,配合图片的新闻报道更能突出其主旨、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新闻内容。

        
五、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安徽报道的话语内容倾向与安徽形象构建
        多种话语倾向可以并存于同一篇报道中,而每篇报道的重点话语倾向通常具有唯一性(任育新,2017)。这种主要感情的表达大致分可为两类:(1)整篇展示积极、消极或中立的情感色彩; (2)欲扬先抑。基于以上两种分类方式,本部分对语料库中的五类主题的话语倾向进行分析归纳如下。
1.文化报道与安徽形象构建
  
        文化类报道共156篇,积极类占73.08%,消极类占7.69%,中性占19.23%。报道使用积极的词、短语和句子来构建安徽文化形象,如例(1)中的“科创高地”,例(2)中的“迎客天下”营造出安徽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和人文风情。
        (1)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省始终大胆实践,智能语音、机器人、量子通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安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创高地、人才高地。
        (2)中国驻首尔旅游办事处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13日在韩国推出“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图片视频展播活动,为韩国民众提供“云上”畅游。
         以上报道内容彰显了安徽形象的积极层面,构建了安徽科技创新与自然文化繁荣的区域形象。此外,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如例(3)中的“开发性破坏”和例(4)中的“文物修复人才短缺”等消极类语言的出现,说明安徽省要对文化事业多加注目。
        (3)传统村落要避免“转基因”式的发展,要警惕和防止一股股资金进入传统村落后带来的开发性破坏。
        (4)安徽省博物馆是安徽省内唯一一家拥有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博物馆,……, 繁重的工作背后是文物修复人才的短缺。
        总体来看,在文化方面,新闻报道构建了安徽科技创新,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形象,也体现了其文化方面的积极话语倾向,但同时也对政府和民众在文化事业的建设上提出了建议。
2.经济报道与安徽形象构建

        安徽省经济一直以来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趋势,这与经济报道的话语倾向结果呈现一致。在与经济相关的141篇报道中,积极类占78.02%,消极类的占7.80%,中性类占14.18%。积极类词、短语和句子, 如例(5)中 “推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等积极话语倾向词句的使用, 构建了安徽经济正飞速发展的积极区域形象:扬皖所长,积极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5)这意味着安徽在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方面向前更加推进一步。
        对安徽经济的负面报道主要包括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工业开发如采煤和炼钢对城市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这些新闻报道的后续都会有政府相应的政策出台来解决相关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方面,网站文本主要构建了安徽省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积极区域形象。
3.政治报道与安徽形象构建
     
        政治相关的报道共156篇,其中积极正面的报道占72.44%,主要涉及政务公开、政策改革、改善民生等,为改善民生所做的工作体现了安徽省各级政府尽职尽责,为民服务,如例(6)中体现了在扶贫脱困工作中政府主动作为的积极区域形象;例(7)是安徽某政府政务公开的积极举措。消极负面的占5.77%,如例(8), 主要涉及少数政府官员因涉嫌违背纪律而被调查等方面的新闻。中性报道占比21.79%,主要涉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值得关注的是安徽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工作值得称赞,如例(9)中的 “查问题”、 “出实招”、 “抓整改”,体现了政府严抓整改,涵养清风正气的决心和魄力。
        (6)安徽继续聚焦促脱贫,着力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合肥市庐阳区为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政府网站上,通过加强信息发布、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方式,拓展了信息公开范围。
        (8)持续保持打“伞”破“网”强大攻势,查处一批涉黑涉恶腐败。
        (9)查问题、出实招、抓整改,巡视工作须一招不让,驱散政治雾霾,涵养清风正气。
        该类报道中的负面新闻说明政府依然要增进组织纪律,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体来说,政治类报道中的主要话语倾向为积极性,构建了履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政府形象。
4.社会民生相关报道与安徽形象构建

        社会民生类积极报道占85.65%,如例(10)报道革命金寨县脱贫;消极报道占5.91%,主要涉及如村民矛盾纠纷、秸秆焚烧等负面内容,如例(11),相关报道也表明安徽在改善社会民生方面还有进步空间。
        (10)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区金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11)以往麦收时节,除了有丰收的喜悦,也少不了秸秆焚烧的苦恼,不少干部驻田间、睡地头,严防死守,仍保不住哪里会随时点起一把火。
5.生态环境报道与安徽形象构建

        本部分将具有不同新闻报道分为积极保护型、消极破坏型和中性三种类型。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33篇报道中,积极保护型报道占75.76%,消极破坏型占15.15%,中性占9.09%。消极破坏类报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灾害,如洪涝、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二是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如:
        (12) 经年累月地工业开发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给居民带来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城市发展。
        (13)淮北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累计生产原煤10亿多吨,每年因采煤塌陷的土地近8000亩。
        面对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种种生态问题,安徽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寻求解决新思路。诸如,探索推广林长制改革以及城市转型。这点从生态环境的新闻报道中积极保护型报道大大超过消极破坏性报道中可见一斑,如例(14)和例(15):
        (14)六安连续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但该市仍坚持规划先行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15)千年“铜都”铜陵,面临资源枯竭难题。铜陵人在企业转型中不断摸索,逐渐明晰了城市转型的路径。
        政府的积极作为,企业的责任意识与民众的积极配合使得安徽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也体现了安徽在自然生态层面的良好新气象。总体说来,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中对安徽生态环境的报道积极保护型话语的数量大于消极型话语的数量,反映了安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了安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正面的区域形象。
六、结语
        本文基于安徽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安徽的报道考察了安徽区域形象的话语构建,研究发现:安徽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的报道主题种类繁多,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安徽也因此展示了不同的区域形象:在文化领域,安徽科技创新,文化底蕴丰厚;在经济方面,安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在政治领域,安徽构建了履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政府形象;在社会民生方面,安徽人民安居乐业,民生工程建设良好;在生态文明范畴,安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存在少数与上述主题相关的负面报道。在话语方式上,单模态和多模态合力构建安徽区域形象,以文字为主的单模态话语模式占比最大。在话语倾向上,文化、经济、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类以构建积极的安徽形象为主,持中立话语的报道大部分出现于政治类。本研究成果不仅能够展现安徽的地域特色与区域魅力,也可为政府构建和传播良好的区域形象提供话语策略借鉴。
        
参考文献
[1]Kress, G. & T. van Leeuwen. 2001. Muli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2]任育新,魏晓莉.区域形象构建的话语—语用分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甘肃形象”的构建为例[J].话语研究论丛,2017(2):17-31.
[3]王慧,吴樾.网络媒体中的安徽形象[J].新闻世界,2011(8):222-224.
[4]詹全旺,陈德芝.美国媒体中的安徽城市形象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55-61.
[5]左言娜. 新媒体话语中的安徽外宣形象——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33(6):86-90.


【基金项目】安徽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讲好安徽故事,传播好安徽声音——安徽旅游宣传片的多模态意义构建研究”(SK2019A045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新媒体话语中‘醉美滁州’城市形象构建研究”(2020CXXL056);滁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20jyc078);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安徽区域形象的多模态隐喻构建—以《瞰中国|皖美之路》为例”(2020CXXL171)。

【作者简介】申薇薇(1999- ),女,安徽阜阳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杨欣(1987- ),女,山东潍坊人,硕士,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外语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