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提升计算能力的一把利刃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4期   作者:许嫦全
[导读]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成人眼里看来,
        许嫦全
        钦州市第三小学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成人眼里看来,小学数学非常简单,但是小学生却是刚接触到数学世界,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较低,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不强。因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计算能力。
        【关键词】比较;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快更好接受数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小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是一种激发学生对比思维的教学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轻松计算。
一、运用比较,纠正计算错误
        小学生在刚接触计算题时,肯定会出现很多错误,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总结错误,就会导致知识点的衔接出现问题,不能融会贯通运用知识。小学本身就是打好基础的阶段,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1],并引导他们正确运用知识,寻找合适的解题方法,运用比较就能让学生将容易弄混的知识进行融合比较,从而在比较中发现不同计算方法的规律。
        比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分配律时,课本中的例1情境图是:有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女生一共有多少人、总共有多少人?首先,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并计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这时候学生就会列出两个式子,分别是28+17=45和17+28=45,教师就可以引导列出不同式子的学生给同学们讲解一下解题思路。“28+17=45”的学生认为是通过男生跳绳人数与女生跳绳人数相加就能得出跳绳的总人数,“17+28=45”的学生认为将女生跳绳人数与男生跳绳人数相加也能得出总人数。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式子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学生就能得出一个是先写女生人数后写男生人数,另一个是先写男生人数后写女生人数,但是总人数是一样的。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共同比较分析式子的规律,得出加法交换律就是a+b=c与b+a=c。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的方式列出计算女生人数的两个式子,帮助学生巩固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规律。接着,教师在引导学生如果遇到三个数时要怎么做呢,老师得到计算总共人数的方式是(28+17)+23=68,是通过先算跳绳人数,然后加踢毽子人数的方式,但老师感觉这个计算方式比较难,同学们有别的算法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想到可以先算女生的总人数,然后再加上男生的人数,就能得到总人数了,计算方式为(17+23)+28=68,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加法结合律。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明白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区别,也能开拓学生思维,懂得先算计算容易的数字,然后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就能降低解题难度,提升计算方式。
二、巧作比较,挖掘计算规律
        数学的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特别是小学数学[2]。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学会在探索计算中找规律,通过运用规律的方式提升解题能力。


        比如,给学生设计几组相似的计算题型:
        第一组:4.99×1.01、4.99×1、4.99×0.99
        第二组:5.8×1.2、5.8×1、5.8×0.8
        第三组:3.15×1.4、3.15×1、3.15×0.6
        然后让学生先分别计算每道题,比较一下这些题的有什么规律。首先,当学生计算得出第一组的答案后,学生就能发现4.9×1等于原来的数,也就是4.9,而4.9乘以小于1的数,那么积就会小于4.9,4.9乘以大于1的数,积就大于4.9.通过这样的比较计算,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各组数据的规律。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验证第二组、第三组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计算规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学会估算,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三、巧用比较,加强算法理解
        小学数学的运算具有规律性,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的道理,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算后就能提升计算能力。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运算,然后在出示两位数的例子让学生计算,通过比较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规律来加强对算法的理解,就能通过比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举个例子,让学生通过列式的方式计算24×12,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有学生是这样算的:先将12分成两个6,然后通过24乘以6再乘以2的方式进行计算,就能得到24×6=144,在用144乘以2得出288.有学生是将12除以三等于四,也就是将12分成三份,然后得到4这个一位数,再通过“24×4=96,96×3=288”的方式计算。还有学生将12分成10+2的形式,“24×10+24×2=288”。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的特点是什么。有学生就能意识到,大家都是将其中一个两位数转化成两个各位数,如果是除法的转换方式,那么在解决问题后要将其相乘,如果是减法的方式就是将两个结果相加。那么哪一个算法更加简单呢,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认为24×10与24×2相加会更简单,因为这两个式子在乘法算式中,进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竖式计算奠定基础。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竖式计算,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教学,让学生对竖式算法的算理更加了解。这时候就引导学生分析24×4=96,96×3=288与24×10+24×2=240+48=288都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就会了解到第一种算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加的结果,第二种就是将12拆成10和2,然后在分别与24相乘。这样的结果的是一样的,只是书写方式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将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强化知识的联系,进而促进计算方式的迁移[3],就能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掌握灵活运用计算方式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计算技巧,然后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本质属性,拓展学生运算思维。另外,在平时计算中也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总结,在比较中学习数学,实现提升计算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玉萍.用比较提计算能力[J].小说月刊,2017:(12):130.
        [2]陆艳.攀登数学高峰擎举计算利刃——以培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为例[J].
文存阅刊,2018(023):84.
        [3]周春红.比较——提升计算能力的一把利刃[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7(,007):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