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 王文利
[导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新形势下,
        王文利
        重庆市两江巴蜀初级中学校 重庆市 401122
 
        摘  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新形势下,必须将德育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全学科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最有效途径。历史学科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涉及到以爱国主义为代表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学科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归纳历史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培养符合立德树人要求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立德树人;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德育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思想指导。立德树人,“立德”与“树人”并举。“立德”,何为德?“德”指社会伦理道德,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德育为先”,提升教育的育人功能。“树人”明确教育之终极目标,百年树人,教育为重,以教育的途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要求基础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导向,重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情感道德认知,做到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统一,凝聚学科德育合力,筑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科德育一体化,历史学科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有着无可取缔的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受教育者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最终实现有效德育教育。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具有对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事物的吸收力极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初中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能够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必须在保障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担负起德育教育的任务。
        
二、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习总书记在“学生应该如何培养”的相关讲话中指出,“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重要手段,是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必经途径,历史学科教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对历史课程提出了更加系统的方向性指导,要求学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王定华: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人民教育》,2012年24期.]。以部编版历史教材为例,抗倭将领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不除倭寇誓不罢休,保卫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经历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华民族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全民族团结一致,爆发了巨大的抗争力量,中华民族的脊梁永不倒。初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让学生牢记历史,激发起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煅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2.以公正客观为指导的辩证思维教育
        历史评价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历史评价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判断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评价断不能单凭主观意识臆断,要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以人物评价为例,部编版七年级下《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中将隋朝的灭亡归咎于隋炀帝的暴政,又有杨广谥号“隋炀帝”之“炀”字,“炀”字一说有“沉迷酒色,无视礼义”之意,极易给学生留下“暴君”的第一印象,这便陷入人物评价的死胡同中,人物评价,应当一分为二,全面地进行历史人物的功过分析。隋炀帝杨广之功,组织开挖隋朝大运河,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延绵千年影响至今。历史教学以史实为基础,通过历史评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坚持公正客观原则,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做到辩证分析,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3.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自信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学科教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以文化为载体构建民族凝聚力,坚定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在部编版历史教材中,学生感受四大发明之智慧,外传他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万里长城,天下雄关,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在春秋战国的战火纷飞中,感受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感慨于老子“无为而治”的洒脱智慧,感动于孔子的仁爱之心;《诗经》之风、雅、颂,《楚辞》屈原情系国家,唐诗之诗仙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宋词或豪放或婉约,元曲窦娥哭冤屈,明清小说折射现实。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姜钢:高考承载为国选人育人的重大使命《人民日报》2017.6.15]。

二、历史课堂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如何将知识进行传授的同时又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授课模式的创新,真正做到学科育人一体化。
1.巧用史实资料,创新教学模式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成为最能代表历史学科特性的重要特点,是区别历史学科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据。历史学科教学以史实为基础,运用大量的史实材料,如文献资料、遗迹文物、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以史实为媒介手段,对其加以分析挖掘,再将史实中所蕴含的历史事件、政治观点、思想制度、道德情感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比于其他学科的德育教育,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更为有效且效果持久深远。除了传统的史料文献分析,教师更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走进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介绍了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情趣、认知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通过音乐《说唱脸谱》明白不同的脸谱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欣赏创新动画昆曲《牡丹亭》感受昆曲唱腔的婉转优美,学习视频“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明白戏曲已经走进校园生活,通过这样的授课模式,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戏曲的魅力所在,并自觉担负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2.活用乡土历史,拓展第二课堂
        乡土历史资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活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参与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最终达到通过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博物馆、历史遗址、纪念馆的历史作用,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真实可见可触的历史。以重庆为例,初中阶段编订有乡土教材《重庆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能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大足石刻264个洞窟,震撼于宋代石窟艺术的辉煌;在渣滓洞监狱和白公馆监狱,感受以江竹筠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甘洒热血的爱国之情;在北碚卢作孚纪念馆,看到卢作孚先生为兴办教育、创办实业、抗日救国不断奔走,为中华之强国富国而不断努力。
3.提高教师素养,争做四有教师
   习总书记强调:“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并对”好老师“做了具体的要求,提出”四有“好老师。教师这个职业,在大学的专业名称叫”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素养,站稳三尺讲台,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发挥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为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就是德育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德育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且具有较强的模仿意识,教师较长时间陪伴学生,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这样的发展规律下,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德育素养,争做“四有”教师。
三、结语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学德育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手段,通过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历史史实为基础,进行具有学科特色的德育教育,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辩证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历史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取缔的先天优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的功能,创新教学模式,严格要求自身,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时代青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