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历史解释素养初探 ——以师生共读《大国霸业的兴废》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杨文莹
[导读]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要求之一
        杨文莹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  广州 花都   510800
        摘要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要求之一,要提升这一素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高低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过去学生和历史教师对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方面总感到吃力,因此,笔者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媒介开展师生共读历史名著活动,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本文将以选考历史班利用微信群开展师生共读《大国霸业的兴废》为例说明我们的探索。
        关键词   历史解释   师生共读   阅读能力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对历史材料的阅读理解要求并不低。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规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
        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历史材料时,特别是在专业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方面常常感到困难,而在一些观点论述方面也难以准确阐释自己的观点等,这些都不难看出学生在“历史解释”素养的习得上还有待加强。
        因此,笔者在课外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媒介进行师生共读历史名著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接下来将以在选考历史班利用微信群开展师生共读"许倬云说历史"系列之《大国霸业的兴废》一书为例说明笔者的探索。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次师生共读活动中,笔者组建了师生共读《大国霸业的兴废》的微信群,共有52个来自历史选考班的学生自愿参加,笔者同时邀请了某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我区历史教研员等老师一起参与。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师生共读活动开始前,笔者在微信群里与学生共同订立阅读与分享规则,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准备。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刚建微信群时须先介绍选书的目的,订立好阅读与分享的规则,如阅读分享的时间、做阅读批注的方法、师生点评的方式等。

一、学生在阅读中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在师生共读活动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重视的是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自己充分自主的、独到的理解、感悟和评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做法以提升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一)形成规范的阅读习惯
        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阅读前自行已做好圈画标记的符号规定,并特别重视历史学的几大要素,这是学习历史重要的基础素养。
        (二)针对文本提取有效信息
        在阅读过程中能提取有效信息,对文本中的内容或联系所学知识或查找资料加以理解,进行知识性批注,这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阅读的过程,也是圈画质疑、查找翻阅的过程。在抓住各种历史叙述的重点片段后,进行或多或少,或精或粗,或深或浅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产生了不受任何干扰的、独特的感悟,实现对文本的自悟。
(三)做好相应的归纳和提升
        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本的重要字句,能做出相应的概括归纳和提升,这可以促使学生在各种历史叙述中对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四)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在阅读过程中有条理的梳理文本内容,并能通过自主建构知识架构、思维导图等结构性批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二、师生互评中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完善彼此的认知结构
        
在阅读后学生能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能联系现实谈认识,形成总结性批注。这样做,既有史论结合的妙处,又有以史为鉴的认知。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个体的阅读感悟和思考,另一方面也难免出现对作品主题、鉴赏等有失偏颇的认知与认识。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微信群的展示、交流后,学生将会在相互赞赏、争辩、互助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感受,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内容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
        学生在分享作品的同时,教师可以注意找准目标,适时树立典型,作出精而简的指导与点评,使学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指导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自省与自新的过程。
        比如在这次师生共读活动中,本来学生在阅读后能产生感悟是值得表扬的事情,但是学生们容易出现一些共性的错误,特别是知识性的错误,在历史学习中是大忌,因此笔者找准一份典型案例供学生讨论,微信群里的老师共同参与指导。
        典型案例如下:某生在阅读了《大国霸业的兴废》第七章《革命前的中国》后写下了自己浅显的感悟: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清政府可以说“苟延残喘”的半个多世纪,这半个多世纪我们不仅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更看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坚决反抗的精神。林则徐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三元里抗英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的抵抗;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试图通过改革使国家富强,即使他们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努力严重阻碍列强占领中国的步伐。孙中山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国家终究会一日比一日强大。
        学生与老师们在阅读了他的批注后,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学生在与名著、作者对话也是由感知到感悟,由思考到辨析,由评价到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将得到自新。    
结语    历史阅读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巨大工程,不仅在课外,还应将历史阅读迁移至课内,以达到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2】高中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朱汉国. 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10
【4】李家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卢晓华.历史解释的形式及其教学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