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4期   作者:唐新颖
[导读] 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进步。
        唐新颖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进步。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更能使古人之智为今所用。由于文言文使用的年代较为久远,再加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多面性等特点,其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文言文的学习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通过引入吟诵,体会文言文韵味;展开想象,理解文言文内容;适度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运用迁移,指导文言文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文言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思考与探索
        引言
        文言文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它的语言简洁精炼、意蕴丰厚,与现代文表达形式差别巨大。对阅读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文言文有陌生感,学起来会有难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共编排了16篇文言文。这些选文短小有趣,多是儿童熟识的故事,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小学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初步了解语言表达形式,并适当作好与初中学习的衔接。能否做到这些,对于文言文的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让学生更快地接受这种语言形式,文言文教学中需要优化教学策略,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撑,才能消除学生的“学困点”,使学生领悟文言文所蕴含的文化密码。
        1 重要性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复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诵读在小学语文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的学习方式引导下,教师不仅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使之生成一种强烈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经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经验积累,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诵读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 优化措施分析
        2.1 重视文言的积累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经验的积累,包括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感受,如三上《司马光》词句停顿的掌握,五上《少年中国说》语势的传达。阅读经验积累的实质是文言文语感的积累,它为学生后续逐步学会自主阅读文言文提供能力铺垫与心智台阶。其次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积累。14篇文言文中要求背诵11篇,统编教科书对文言材料积累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教科书中的文言文篇幅都比较短小,有音乐性,适合学生记诵。文言积累的学习活动主要有朗读、背诵和比较。背诵似乎比较容易理解,但要注意背诵的时机,提供情境式的活动来实现。那种不加理解的背诵,或者背诵形式单一,不注意贴合学生兴趣,是难以实现有效记忆的。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从文字到声音、从静态到动态、从符号到场景、事件等多样性的功能。朗读几乎是文言文教学的招牌性活动,教材在所有文言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朗读练习。而且朗读活动的要求具有层次性,从“跟着老师读”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是一个逐步递升的过程。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要贴合文章语境与文本特点。吴忠豪教授说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在尝试、比较中逐步形成语感,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主动理解的过程。教师的着力点放在点拨上。比如《伯牙鼓琴》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等句子,朗读中点示文言文句中的停顿往往是在“乎”“而”这样的字之后。同时,结合示范、比较,让学生体验停顿的“声断气连”,不能变成一种“断崖式”的完完全全的“断”。特别难读的句子,教师要示范。比如“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教师可先朗读,学生在听读中标画出教师的停顿,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音意联系进一步明确停顿的位置:“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五上的《少年中国说》在练习中提出“集体朗读课文”,意在通过集体朗读感受这篇文言文磅礴的气势、蓬勃的激情。集体朗读中,“声情并茂”常常表现为以情发声,有一种身处境中的感染,一份自觉与不自觉的卷入感,从而声情并重、身心入境地深切体验到文章的气势与情感。
        2.2 巧妙理解,明了文言内容
        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拿到文言文,如果一概先大刀阔斧地剥离出难懂的字词后滔滔不绝地分析串解,这样的教学,自然缺失了文言的感觉,浪费了文本中蕴含的文言文资源。当我们再读钱先生经典课例《愚公移山》时,不得不佩服先生的教学智慧与艺术。从这些教育前辈身上,我们需要汲取更多的养分,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借助板画,形象理解。《司马光》一文中的“瓮”,插图上已有呈现,如果教师能够边讲解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并让学生上台指出“一儿登瓮”的位置,则其更易了解“足跌没水中”的原因。第二,诗词插画,迁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枝”,有学生以现代文的理解方式翻译为“把李树枝给折断了”。对于“折枝”如何理解,可以将已经背诵过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图文呈现出来,“花儿太繁盛,把枝丫都压低了”,由此“折枝”这一教学难点便迎刃而解。
        2.3 以读释义
        诵读能够使小学生对文言文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解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唯有借助诵读的形式,教师才能使小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诵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借助诵读的形式,我们不仅能使小学生在音韵和谐的韵律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简练、生动、形象,还能使他们在或缓或急的语气中感受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创作情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等。众所周知,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以及语言环境的改变,文言文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被时间冲走。于是,文言文逐渐淡出人生的生活和视野,成了只能活在历史文化典籍中的古老存在。然而,这种只念未来、不计过往的行为不仅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还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进步等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所幸,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文言文诵读不仅再次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还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但是,没有了实际运用的土壤,文言文的理解也成为学习的难点。将吟诵的方式引入到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巩固小学生的文言基础,提高其文言感悟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诵读对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借助诵读的形式,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文言文断句、句意以及主题思想等产生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底蕴等,为其后的语文学习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奋战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小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竭尽所能,将诵读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挖掘出来。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可围绕“巧”“趣”“实”,融合听说读写、思考、感悟等多种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经历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传承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大胆实践,运用符合学情的多种教学策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板块,带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语言世界,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雪璠.点亮传统文化滋养精神世界——以《伯牙绝弦》教学为例[J].黑河教育,2017(11).
        [2]莫国夫.小学文言文如何教,教什么——《杨氏之子》教学设想与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19).
        [3]蒋绍愚.谈谈中小学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