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4期   作者:刘传传
[导读]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
       刘传传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和顺第二中学  032700
        摘要: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他们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德育非常重要。一所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更好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学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生动。语文教师如能运用自己高超的教育艺术和生动、灵活、卓有成效的教学形式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疑是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关键字:初中语文;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情感,挖掘文本的育人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呢?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属于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育责任有两个:一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二是进行德育教育。这两个任务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重新重视起来,开拓初中语文教育的新途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育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其德育教育的价值。因而,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成了语文教育的附带品,仅仅是政治强行附加在语文教育中的一种附属品。这种问题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讲解课文中,总结概括文章的主旨,以此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做,这种讲述方法单调、空洞,只是一种低层次上的说教,脱离了生活实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课堂效果很差,老师教起来很乏味,学生学起来也毫无兴致。初中语文教育不应该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政治课的附属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在传授基本的语文常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但是,传统的语文教育往往走错了方向,一些老师提及德育教育就将其等价于政治教育,混淆了语文与政治之间的区别。例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时,一些老师往往是将这篇课文当做政治范文解读,而忽视了其文学的本质。有的老师更是上纲上线,用阶级论的观点强行将书中的人物等化于社会现实,只要是负面人物,就自然地讲授为讽喻旧社会。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1.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对爱国主义教育做了规定: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语文教材中,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所选课文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条基本线索。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介绍了故宫建筑群宏大壮丽的规模、精美的建筑和统一的布局,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初中课文中还精选了一些名家名篇,塑造了很多爱国形象。以《藤野先生》为例,作者鲁迅为寻求救国道路来到日本学医,但在学医期间他深感国民的愚弱,决定弃医从文,唤醒国民的灵魂。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震撼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从而树立起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2.用文中生动感人的形象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国家教委《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可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有多重要。
        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思想意义,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事件所折射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为例,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无论是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闯过难关,取得胜利。在阅读赏析这篇文章时,学生明白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树立信心,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
        3.选择课文中的典型事件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典型事件、形象感染、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从而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学习《斑羚飞度》一课时,抓住老斑羚为了保全种群,甘愿做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的场面描写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4.感受人物优秀品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及升学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代社会关系复杂,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使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习惯,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如讲《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到贝多芬那种勇于承担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不妥协、不屈服、勇于斗争的意志。我让学生回想自己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困境时的表现,反思自己,提高自身对抗挫折的能力。如讲《信客》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析信客形象,感受信客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宽宏大量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品质方面的熏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启发、感受写在日记本上,以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提高,让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5.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法制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必须对青少年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在群体生活中,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服从一些客观规律和某些人为规则。语文课程是进行纪律教育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纪律教育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教师可请专人或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师还可建议学生熟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回家多看《焦点访谈》等法制节目,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选择德育渗透的方法,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拓展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从课前到课后始终贯彻德育教育的要求,将语文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区分开来,避免空洞的说教,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参考文献:
[1]马永念.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2]赵莉.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艺术[J].新课程(综合版),2010,(06).
[3]程海燕.论语文学科与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