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4期   作者:吕黎
[导读]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
        吕黎
        (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广东 惠州 516000)

        摘要: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学校教育也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借助网络媒体,我们可以创新课堂教学,构筑魅力课堂。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探究式课堂  协作式学习  

        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超时空性,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特点。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在被动地位,一味地接受着填鸭式的教育,学生的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这种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开放性的语文课堂?笔者就此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链接”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简单又深刻地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而学生学习语文,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它们之间丝丝相连。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要尽可能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让他们知道了语文的实用性。
        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链接”,在课堂可以举行“新闻播报”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搜集新闻讯息,课前几分钟让一位学生上台播报时事新闻,内容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即可。新闻播报完了,学生可就报道谈谈自己的感受,班级其他同学也可就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对于这类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能推陈出新,获得同学的认可。有个学生在报道“香港占中”事件时,把通过网络搜集的相关图片和报道制作成ppt,再配上了音乐,新闻播报得很成功,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教师在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演讲的艺术,可以组织学生就一个主题进行演讲比赛。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相关内容,完成演讲稿。比赛时,再把学生的演讲的过程用录影机录下来,待结束后再播给学生看,让学生给自己找问题,查漏补缺。如果讲对联的知识,可以向学生征集在生活中见过的最佳的对联。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有让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土壤,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诣发展,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开展探究式课堂活动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学问和真理,研讨问题,寻求解决疑惑的答案。《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探究式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


        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的信息。选择的自由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关键,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
        例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课文时,本人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实际,第一课时安排学生阅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句方面的问题,读懂课文;第二课时就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并探讨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学生先研读课文,再通过网络媒体参阅大量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在课堂展示探究成果。学完这一课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这堂课教的学效果很不错,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当他们的兴致集中于有一定趣味的学习内容时,他们就会情绪高涨、思路清晰,处理信息的速度也会有显著的提高。实践证明了探究式课堂活动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活动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式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发展个性。
    三、形成协作式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广播式地传授知识,虽然大家同在一个空间,但学生就学习问题进行的交流是很少的,而协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协作式学习模式是让几个学生一起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进行分工合作,互助互学,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4至6人为一组,然后以民主选举方式选出各自的小组长,管理小组的工作。为了让学习小组更均衡地发展,隔一段时间小组就要重新组建自己的组员。每个小组合作学习后,要推选一名同学讲解本组结论,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完善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如有疑惑可以提问或者进行辩论。
   本人在讲《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时,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项任务。有的组负责整理课本的文言知识;有的组负责讲述课本的故事;有的负责探究造成兄弟骨肉之间自相残杀的原因;有的负责探讨学习本文后,要想家庭幸福,家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整理与课文相关信息,再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课堂进行展示。
        讲话剧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搜集相关图片、音乐和剧本,然后对剧本进行改编或者续写,分角色扮演剧本里面的人物形象,最后进行课堂汇演,选出班级最佳表演小组。除此以外,还可以在课堂开展“文艺沙龙”、“格言赠送、”“化装朗诵”、“专题辩论”、“知识竞赛”’“调查采访”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协作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生长,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敢想、敢说、敢做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网络环境拓宽了学生协作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BBS或在线交流软件相互学习,交流观点,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学生间协作,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的点播和评价。协作式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小组里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与人合作。
        语文本身就是生活,它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几本教材,更不能沉溺于题海之中。虽然我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有限,但多媒体网络的出现,给我们的课堂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它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陆云璟,探究性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06):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