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4期   作者:吴建梅
[导读] 数学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吴建梅
        云南省寻甸县第一中学   655200
        摘要:数学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中,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虽有一定改变,但依旧残留着传统教学中不重视数学思维培养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过程给予科学指导,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引言
        数学学科可以说是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由创新得来,又推动着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可见,创新思维融于数学学科。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1教学模式单一固化
        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导致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一味注重成绩,教学模式单一且固化,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数学过程中也缺乏探究意识,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度挖掘知识内涵,创新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数学思维,进而导致学生面对新题型时无法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答,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这种趋于形式以及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2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非常害怕考试,畏惧学习,主要是因为学生遇到困难没有及时解决,以至于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数学教师也没有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数学问题。这就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不会过多地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再加上僵化式的学习状态,会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逐步失去学习动力。基于此种情况,数学教师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进步以及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学习的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直觉思维的培养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重视解题方法与重难点知识的教学;第二,培养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该章节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在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凭借记忆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解题方法与公式定理相对应,为直觉思维的培养与激发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为学生布置多道相同类型的课内习题,引导学生基于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对数学问题的解法进行大胆猜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解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2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高效的学习氛围,可以供给丰富的感性素材,可以打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创造自主探究的环境。因此,教师需依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创造性因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化的数学内容形象化,使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圆锥曲线”,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画出一个椭圆,并通过拖动鼠标去改变线段c和a的长度,同时测量得出c和a的长度,并计算它们的比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观察到椭圆形状随线段变化的过程,如当c大于a时变椭圆为双曲线,当c等于a时变椭圆为抛物线,从而使学生头脑中快速形成具体数值与图形间的联系,进一步明晰离心率对于圆锥曲线的决定性意义。


        在现代教学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发挥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在更广泛的资源空间中,实现了成果的自动生成、记录、存储、评价和反馈等功能,促进了新型教与学关系,灵活且个性地汲取了开放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2.3、改变教学方式,树立创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参与者,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树立创新理念。
        如在教学《全集与补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把全集与补集的基本概念和学习集合的作用告诉学生,在学生大致了解学习目的后,教师便可以创设相关的活动情境。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省份、城市、地区建立全集、交集、补集、并集的联系,并能够由此构建韦恩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让学生探究全集和并集的映射关系,并尝试通过映射关系构建出韦恩图。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还接收到了新的学习内容,能够基于已学知识进行创新。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向学生输出新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由此树立创新理念,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发现要采取措施才能够解决时,就会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并与其他同学共同探究,直到问题被解决。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平面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支笔和一个三角板,随后提问:“有谁可以用笔把三角板支撑住,并且能够绕着教室走一圈呢?”问题提出后,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开始不断尝试,但没有人成功。紧接着,教师再次提问:“如果用两支笔呢?”学生发现条件变化了,再次尝试,但还是失败了。这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那么用三支笔可以吗?”学生又进行尝试,发现还是不行。但经过不断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只要三支笔不在一条线上,就能够把三角板支起来。这样的教学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可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2.5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还可以降低学生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恐惧感。例如,以“三角函数的应用”为例,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我先结合学生平常逛商场走楼梯的实际,为学生出了一道与三角函数应用有关的问题:某商场为了提高原有楼梯的安全性,决定将原有楼梯的倾角由原来的40°改为35°,已知,原楼梯长4米,那么,调整之后,楼梯会加长多少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我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学会了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教材当中的例题进行了解答,以此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有关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创新理念,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再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刘永丰.关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A].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C],2020(1).
[2]唐万年.探究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46):135-136.
[3]赵思林,朱德全.试论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19(2):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