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艺术特色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4期   作者:刘开列
[导读] 专长于艺术的高中生往往文化水平比较低
        刘开列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二中学 535400


        摘要:专长于艺术的高中生往往文化水平比较低,学习兴趣也不浓。而微课是采用电脑技术以及艺术进行设计、加工以及处理的一种生动的视频教学。为了让高中艺术生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从纲要化、体验式两个方面去探讨如何培养高中艺术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科素养;地理微课;高中艺术生
 
        科技的网格化般的渗透使得媒体教育方式无处不在。微课给学生提供了真实场景的体验,促进他们对知识及概念的理解。微课无疑对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特色高中来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
        一、地理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
        2017年版的地理新课标明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于培养学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力、综合思辨能力、对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始终联系,不可以分割[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S].2017]。从这里看,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地位以及作用加以了认证及明确。学科素养所凝聚的几种能力是高度联系,形成整体的地理教学的目标体系。
        二、以微课为载体促进学生地理现象认知的策略
        胡铁生提出了“微课”即是微型课程的定义。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体现出微课的情景化、多种方式融合的教学方法[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 (04):33-35.]。在运用微课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需要采取相应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展观,人的认知发展是需要从感觉到动作分化,到表象和形式图式进而形成抽象概念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联系性原则
        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发展过程,而每一个进步都是阶段结束点与下一个阶段的起点的位置迁移。为了能够让每一个位移都能够节节相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阶段性的联系,让相关知识形成一个体系让学生从知识体系中更全面地认识地地理的相关知识,从广度以及深度中去感知地理的特点和性质。
        (三)主体性原则
        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构建知识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根据皮亚杰认知结构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信息的主动获取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主动去建构自己的地理相关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铺陈展示的信息。
        (四)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教学观点是基于直观教学理论,起源于1946年美国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根据该理论,视听的效果要比听讲的效果要好。图表的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要能够让图表发展其有意义的应用,需要多采用视听方式。而微课视频就是以“视听”为主要运作方法。
        三、基于微课载体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
        基于微课载体的认知素养可以引导学生从类型、内容以及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操作。
        (一)纲要化的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制作中,根据基于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循序渐进原则,对地图、景观图以及统计图运用纲要化的信号图来引导学生理清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在动画设计以及分步显示中有时间的留白,让学生能够有时间进行思考。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背景——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这一小节。在设计微课视频的时候,首先将流域综合开发的背景用纲要图展示出来,通过逐步的演绎让学生明白流域综合开发的自然背景。然后再插入珠江三角洲的开发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进行该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的讨论,并指导他们将开发的纲要图简要整理出来。这样他们就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改造大自然的信心就更强烈。
        (二)体验式的微课视频
        体验是指浸入真实情景中,在情景中进行思想感悟。地理认知素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认识、感知、分析、总结、提升的过程。在地理微课视频的应用中,根据试听教学原理,需要从真实地理形态认识、地形变化过程、地理与人之间的互动来让学生能够进行体验,从中得到感悟,并提升自己的认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 第二章 第一节《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根据基于维果茨基的发展区的连续性原则,层次递进地将真实的地形航拍、沙尘暴带来的灾难、灾难形成的原因等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有机会沉浸其中,增加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去思考如何去更好地改造大自然。
        四、结论
        微课聚合了艺术性以及动感,本来是枯燥的讲授变成了生动的立体化的展示,因此,学生更有兴趣,而学习的效果也更好。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要能够让微课更好地助力于地理教学、促进学生的地理认知素养,需要以科学的教育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为基础,从纲要化、体验性两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S].2017
[2]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 (04):33-35.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苏联)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振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