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上海市育才中学 上海 201801
【摘要】文本细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合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文本。通过细读,学生能从文本细微处入手,找到阅读文本、理解人物的抓手,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将以《百合花》和《哦,香雪》为研究对象,从“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以及“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影响”三个角度入手探究高中单元教学中小说文本细读的实践。
【关键词】文本细读;小说;《百合花》;《哦,香雪》
在国家统编教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任务群中,教材明确提出让学生学写文学短评,这其实是一种阅读方式的转变,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看,高中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大而化之文本解读中跳脱出来,而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的文本细读,则因其具有的“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以及“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影响”三个特质而受到高中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
下面笔者以国家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为对象,谈谈文本细读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以文本为中心
首先要以文本为中心。“文本”主要指文本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小说故事情节会因和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产生隔膜,但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却具有永恒性。以文本为中心,从人类美好情感的角度来细读,抛却对于事件真实性的探寻,而求得普适情感的认同,以情感的真实弥补文本的非真实。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篇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小说里的人物事件不是来自真人真事,茹志鹃曾经说过: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这就是茹志娟的《百合花》要表达的主题,战争尽管有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是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世界因人性情感而美好。这就是情感的真实,即便故事是虚构的是远离我们的,可是故事中传递的情感,是符合人的真实需求的,是可以与人产生共鸣的。
《百合花》的故事发生的时代离二十一世纪出生的零零后学生相隔甚远,文本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差甚多,需要我们以情感的共通性作为抓手进行细读,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找到其中所传递出的人物情感,从而跨越时空的阻隔,理解人物、感知人物,突破非真实的情节,达到真实的情感认知。
《百合花》中小通讯员与异性同行时“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与异性对话时“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这样面对异性时的紧张、羞涩、拘谨正是人类始终共有的情感。“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样的活泼、可爱、质朴,也正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在阅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以这些普遍而共同的情感作为细读抓手,在感同身受中更深入人物内心感知文本,从而跨越时空的阻隔,达到情感的真实,从而明白“艺术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
二、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再谈“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哦,香雪》是一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定时代的作品,是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描述了每天在台儿沟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而闭塞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影响。“自动铅笔盒”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道具,从香雪在学校因为自己用的木制铅笔盒受到城里同学的歧视,到香雪发现火车上的自动铅笔盒,然后执着地跳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回自己梦寐以求的自动铅笔盒。
对于今天衣食无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香雪是可笑的难以理解的。一个铅笔盒不仅让她将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四十个鸡蛋作为交换物,不管不顾家庭的生活困难,而且还让她带着无比的恐惧独自一个人在黑夜里前行了几十里,个人的生死安危也抛在了一边,这样的行径做法,似乎太不值得也并不令人信服。但是如果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明白在那样物资匮乏交通落户经济滞后的小山村,这个自动铅笔盒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实物,同时是文化知识的象征,也是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追求,更是人格尊严的象征。当它远离香雪的时候,香雪是无助而孱弱的,当它为香雪所有的时候,香雪精神倍增前途光明,这个自动铅笔盒代表了香雪们对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她们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这样的语境来阅读《哦,香雪》,就会相应地减少学生对小说理解的隔膜,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当境的香雪的角度来思考探索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来,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的文本细读,可以帮助学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产生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相似甚至一致的情感观点,从而理解人物认同作品。
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影响
文本细读的第三个特质“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影响”,在《百合花》和《哦,香雪》中,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两篇小说风格极其相近,不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激烈的矛盾冲突,一切都是散淡的存在,具有散文化的味道,也就意味着两篇小说具有的散文化、抒情化的风格,正是与小说自身的不以情节矛盾冲突取胜的散文化结构所决定的。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在这两篇小说中,无论情节多么简单矛盾冲突多么不强烈,但是《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哦,香雪》中的自动铅笔盒,它们成为小说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以自动铅笔盒象征小说中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两场战斗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一场揭示了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一场拉开了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更加文明富强的经济之战。
每一篇小说文本都有其独特性,相较于传统“三要素”式的小说教学,通过“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以及“强调文本的内部结构影响”的文本细读后,在情感上,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理解与体悟会更真切,更易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阅读小说文本的乐趣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在小说阅读方法上,学生获得了不同以往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体验,长此以往,举一反三,他们能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重点关注相应的细节,找到最契合的文本阅读切入口与关键点,提升阅读能力;在思维上,文本细读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阅读小说不再止于“人物、情节、环境”的束缚,而是能根据文本细节内容深入文本核心,与作者对话。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一个接受——发现——体验的过程。细读运用在高中统编教材的小说教学中,是适应因语文教材改革而带来的教学方式的优化,其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尤其是针对学生撰写文学评论,学生必须对文本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而且要善于聚焦,善于从“小”处切入,找到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那么这样的文本细读,就为学生深入的阅读更好的评论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孙绍振,钱理群,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