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剖析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8月24期   作者:黄定球
[导读] 高中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黄定球
        广西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    538021
        摘要:高中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既需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了解知识架构,又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细化的重点内容,因此学习难度较大。随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应试教育,与此同时也为高中地理教学开拓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高中地理教学应将理论新知与实践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首重。当前,部分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存有应试性和滞后性特点,他们过于重视授课进度,常常进行填充式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极大程度消磨了学生的地理兴趣,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有力提升。因此,新课程下,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由旧向新的转变,将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求当作教学的切入点,理论新知传授与应用实践教学双管齐下,不断延伸和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趣味性、实效性兼备的课堂环境,为学生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问题
        1.教学方式不够完善,学生能动性较差
        现阶段的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交互性差且交互方式较为落后、与经济社会催生的学生群体流行思维产生一定偏差的现象。据笔者所知,大多数高中在地理教学时仍然采用“教师单方面讲、学生只管记笔记却不主动思考”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笔记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却不主动进行课堂内容的思考和探索,即为学生被动接受地理知识,对知识的来源和基础常识的拓展无法提起兴趣。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在备课时,过于侧重在将一个知识“传播、教授”给学生们了,却忽视了这个传播途径及传播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另外,课堂氛围也极大的影响学生在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大部分传统地理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低,一部分学生会产生“这个课堂没有我也仍然能够进行下去,所以我听不听课都无所谓”的消极思想,甚至传播给周围的同学,造成区域性的被动学习氛围。
        2.课程阶段完成度有待提升
        在课堂内容主次分明且学生参与度较低的情况下,教师通常会忽视学生的预习和课后复习等环节的完成程度。在某些地理课堂完成后,教师可能会布置“预习章节”的任务,并强调在下次课堂开始时进行抽查和检测,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课堂在这一方面较为“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学生也不再将老师强调的“课堂预习”当成正经事去完成,学生课堂预习的执行力明显下降。在课程完成后,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有“延迟性”,这种个人情绪通常表现为,对课堂上尚未理解或明确的知识点有堆积和延后现象产生,且因为害羞或“嫌麻烦”,不会主动向任课老师寻求帮助,担心老师批评或不注重自己的提问。而学生自身情绪矛盾的同时,新的课程也在不断开展,陈旧的问题及探索就此被积压,且高中在校学生通常网络信息传播率较为闭塞,无法自由使用网络进行问题搜索,长时间的问题积累导致学生在后期复习或学习新课程时十分困难。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优化对策
        1.做好导入工作,创造积极氛围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重内容,科学、有效地课程导入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创造积极、趣味的氛围,同时也能让教学主题、课程重点得到突出展现,引发学生探究欲望。高中地理有着极强的理论性、抽象性特点,教师更应重视新知导入的作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的习性爱好当中导入教学的侧重点,把教学设计向学生的兴趣靠拢,促使学生学习地理新知的兴趣得到充分良好地激发,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例如,在讲授“水循环”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入古诗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学生以此来分析和探究水循环的概念。又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教师可运用设问方式来导入本节知识要点。同时,教师可将常识融入与设问当中,可提问:“有没有学生观看天气预报?”、“这几天的天气会有什么变化?”、“气温会不会发生变化?”等等,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地理新知学习中来。
        2.信息技术辅助,加深地理理解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创新性、实效性和时代性的教辅工具,被广泛渗入于教学领域。其能够以音频、画面、影像等方式,将空洞抽象的文本内容变得更加具象化和形象化,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得到极强的刺激,不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有效地激发,同时也能够降低学习难度,深化学生的学习及情感体验。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与优势,为学生创建实效性、趣味性兼备的课堂环境,有效实现教学效果提升。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时,由于该节内容较为理论和抽象,单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或画图指引,学生很难了解其中深意。故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向学生展示地球自传或者是公转的动图或影像片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立体地感知到本节的要点。又如,在讲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时,该节主要讲述社会发展和交通方式的演变,单靠教师讲授或学生想象很难达到效果。因此,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从古至今的交通工具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总结运输方式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升其专注度,促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良好地提高。
        3.挖掘教材生活资源
        对地理教材做出创造性的使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也显得十分积极,他们大多会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自我知识学习。此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所选取的某些教材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需要教师在课下认真做好备课。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核心素养。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精力做出一定的设计。了解地理问题与教材的整合方案,更好地开展高效性的地理教学。例如在教学《地震成因以及如何预防》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某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思考。这时教师列举的问题是这样的———在2019年时,日本曾发生过海底大地震,这也给周围的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日本大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们知道地震产生的主要因素吗?在问题提出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对日本所处的板块结构以及其空间位置展开考虑。最终了解到日本处于地球板块的交接处,所以其地震、火山灾难也是频发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震灾害所产生的气候进行了解,通过层层深入知识,帮助学生建设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由挖掘生活资源做好地理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制度的深化之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不仅要增强学生对于地理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新时期,教学理念的更新使得教学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之下,核心素质的培养将会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徐凤.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
[2]张丽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
[3]张红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模式研究[J].魅力中国,2017,000(03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