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娇玲
闽南师范大学龙文附属小学 福建省漳州市 363005
【摘要】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谈话、家访等形式试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差异成因,探索其教育转化措施。旨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其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城区生活幸福感,从而实现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差异;成因;培养策略。
笔者曾任教7年的小学位于闽南一个省级工业开发区,经济辐射效应较大,是城区主要工业生产基地。这里文化鼎盛,工业区密集,属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发达地区的教育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随着流动性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流动儿童这一新的人群也顺势而生,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为了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早日融入校园和适应本地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2017-2020就读于我校的20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交流、家访等形式进行了相关的调查,试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成因,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差异成因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也开始慢慢浮现出来,深受社会各界关注。这些随迁子女从自己的家乡来到城镇学校,面对陌生的生活习惯,陌生的学习环境,甚至不同的教材版本,他们在语言表达,相处模式,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与城镇儿童有着明显的差异。
1.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一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前时期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接受的是放养式的教育,祖辈没缺乏新时代教育理念,不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造成孩子散漫,不受约束、缺乏自律行为习惯,经常衣冠不整、红领巾佩戴不整齐。二是进入较发达城市后,父母工作的流动性大,自身文化素质低,居住环境差,再加上父母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胆怯、彷徨、甚至敌视。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缺失的养成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普遍存在自卑、不信任的心理特征,不善于沟通,无法真正融入班级。三是繁忙的工作让外来务工人员无瑕顾及孩子,导致其子女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孩子往往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遇到学习困难不会主动向老师求助。受家庭条件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会使用工具书,接触较少的网络信息,大多数阅读量少,知识面较窄。
2.学校环境差异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各省市区文化教育发展也不均衡。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来自的广西、安徽、四川、贵州等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各地区教学用书的版本、教学要求不一致,更甚至,那些从家乡转学过来的“插班生”,文化基础大多很薄弱,综合实践能力与思考习惯较欠缺,在知识的衔接上更是产生一定的“断层”。又受各地语言腔调影响,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上不敢发言,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严重地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养成教育极为重要。我们学校有责任培养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不仅要在学校方面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还要在社会方面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的教育会关系到他们及其后代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也关系到整个城市的文明化进程。
1.用爱走进孩子内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爱学生。有教无类,面对不良行为习惯的随迁子女,我们更应该耐心教育,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内心较为敏感、怯弱,我们需要用爱走近孩子。课堂上多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当发现他们的思路是错,不要严厉的叱喝他们的心不在焉,没有好好理解你的讲解。微笑的告诉他,有想法很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更是值得鼓励,然后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思路。课后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学习习惯、价值观念,只有真正了解他们,并尝试着靠近他们理解他们,他们才能接纳你,教育才可以开始。
2.认知塑造良好行为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阶段,习惯的养成决定了性格的塑造,性格又与个人品性息息相关。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懂得积习成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校应该重视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充分利用班队会、早操晨会、“红领巾广播站”的时间进行宣传与推广,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让学生明是非、懂道理。
3.榜样引领共同成长
希腊有句古语“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学校教育可以让优秀行为习惯的孩子发挥优秀的榜样力量,辐射引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改正、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保持常态化,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榜样作用。组织“文明班级”、“文明礼仪之星”“进步之星”等争星创优活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减少与本地生的差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融入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成绩。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努力,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能够消除融入学校生活,自信心有所增强,文明礼仪有很大提升,学习态度积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上的孤独、自卑、焦虑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发展他们的个性。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高他们爱学习、会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是个不断更新、不断成长的课题,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我们相信,只要善于分析现状及成因,用爱走进儿童内心,用认知塑造良好行为,用榜样引领共同成长,一定能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生活面貌、精神发展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桂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习惯特征及其成因解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杨溢,钱登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教学研究,2019
[3]范先佐,农村人口流动背景下义务教育体制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