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萍
牡丹江市紫云小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探索者、研究者、发明者。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使每个学生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明、改变与创造。
关键词:创设情境 动手操作 猜想质疑 激励探索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呢?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景,这是学生与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区别,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探索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恰当的问题情境应该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出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车轮在行进中的各自特点,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疑惑。在大家的猜测和议论后,我告诉学生:“等认识了圆以后,你们就会明白了。”这时,学生的兴趣马上转移到了新知的学习上,都想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索出其中的奥秘。这样,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二、信任学生,给予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应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中受到启发。于是,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进行操作实验,并通过小组讨论,结果学生从两个方面自主地探索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一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二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样不仅自主地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归纳能力。
三、动手操作,提高探索能力。
学具是引起和形成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完成发现、获得发展的工具,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引导学生按如下方法操作:
(1)6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每份分2根,可分几份?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 每份根数 可分份数
6 3 2 6÷3=2(份)
6 2 3 6÷2=3(份)
(2)7根小棒,每份分3根,可分几份?余几根?每份2根,可分几份?余几根?学生边操作边回答,教师板书:
总根数 每份根数 可分份数 多余根数
7 3 2 1 7÷3=2(份)余1根
7 2 3 1 7÷2=3(份)余1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第(1)题分下来的情况和第(2)题分下来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东西往往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余,这个余下的数叫做余数。通过操作,学生对余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余数要比除数小”打下基础,这样不仅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钥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发现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自己的直觉,先提出某种有目的的猜想,再进行验证,从而揭示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有关规律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这类数学问题进行大胆地猜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时,学生观察图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圆环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大胆猜测计算方法,结果很快提出了两种想法:①∏R2-∏r2;②∏(R-r)2。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成立,他们又积极主动参与到检验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郁,积极性高,而且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探索实践能力。
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我鼓励学生质疑,有一学生针对“做一个长2分米,宽1分米,高0.5分米的长方体,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提出“为什么要强调‘至少’不要行不行?”这疑就质得很好,显然质疑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而且应引导学生排疑解难,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和解疑能力,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钥匙。
五、实施捕捉偶发的探索时机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的民主性、自主性的增强,教学更成为动态的环境,师生有了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课堂里随时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探索时机,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前几天,我领学生做了一道智力开发题。当一个学生说完了他的做法后,在订正时,我运用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当我讲完让学生回顾、改正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还有一种方法。当我听完他的解法后,及时的表扬了他,又灵机一动,说:“难道这道题就这两种解法吗?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可以讨论。”这下,课堂的气氛马上非常活跃,每个学生多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不但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而且也将错误的解法找出了原因,此题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它的解法。
其实,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问题案例是很多的,只要我们留心去采集,只要我们将学生真正当成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机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就会不断的迸发出来。
六、评价探索成果,激励学生再探索
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长时间的探索,而终于解决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他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这时,我们在对这些获得成功的孩子给予表扬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了未获得成功的孩子,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指正,而是要尽量发现其探索过程中的闪光之处,哪怕是那样的微乎其微,都要给予鼓励与肯定,再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错误,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然,强调课堂的探索,可能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而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但这却是学生学习、思考、探索、发展、创造的过程,也是当前我们教育所要提倡的。也许从一节课来讲,可能是失败的,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但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终身的发展看,它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总之,自主探索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国华.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 新课程(小学版), 2018, 000(0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