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霞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1120)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但“三全育人”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面临着育人主体不作为、育人过程不系统、育人方位不全面等问题。为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全员为基础,全过程为要求,全方面为条件来完善其发展路径,从而发挥其立德铸魂、培育“四有新人”的关键核心作用。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对策
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来创新其方式,并增加能与学生共情的内容,这是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要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推动其创新发展。“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教学理想方式,更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多样化平台。“三全育人”主要包括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育人理念的创新发展。然而,“三全育人”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育人主体不作为、育人过程不健全、育人方位不全面等问题,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展开。因此,要通过加强育人主体的作为和积极性、健全从小到大的育人过程、利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结合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育人教人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高校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并提高了学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层面入手,不仅重新构建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使其价值选择不偏离主流思想。“三全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而且也为教育者提供了较新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支撑下,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深入理解“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并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的体现。
全员育人,就是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搭建分工合作的育人平台,使高校各个育人主体都要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育人工作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多个人的共同协作,需要每个人的分工合作。高校党委是育人方案的制定者,起着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育人的核心成员,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辅导员是育人的重要成员,起着协调作用;其他专业教师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成员,起着辅助作用。全员育人就是要把所有的育人主体都联动起来。
全过程育人,就是时间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动运用,要求高校育人主体要全过程参与到学生的求学生涯中,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全过程育人是一场长跑赛,要求育人主体要时刻参与。思想观念的形成本就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因此,高校育人主体要全过程参与被育主体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在全过程育人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一样的育人方法,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全方位育人,就是“从空间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多样性,全面、系统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2]即借助校外实践、校园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进行全方位教育。全方位育人不仅要求教师要发挥模范作用,利用好第一课堂,在课堂上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教育对象,而且还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借助外在的条件手段来增强教育对象的感知力和共情力, 推动育人工作的深入展开,发挥教育的隐形作用,以此来展开全方面的教育工作。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一)育人主体不作为
不作为指的是对于应该要做、有责任要做的事却不做。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当作人生信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教育工作者要敢于作为,勇于担起自己的责任。教育工作者拥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政治立场,那么教育对象也会受其影响而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但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这方面的意识还存在欠缺。首先,部分其他专业的教师认为育人工作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他们认为只负责讲好本门课程的知识点,把握住课堂教学的节点,按时完成课堂教学就圆满了,但却没有意识到对学生思想状况也是需要关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固然是育人工作的先锋队,对育人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仅仅只依靠他们。再者,高校党委在育人这方面存在脱层的问题。高校党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但由于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不能直接的对其展开育人工作。此外,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接受性,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而高校党委在这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最后,部分教师花费太多时间在科研上,专注于自身的升职,过分沉迷于学术研究、追求职称,而忽视了自身作为教育者的本职工作,这就造成了与学生脱节的问题。
(二)育人过程缺乏系统性
育人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而逐步完善的。在育人过程中要立足于实际,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其有效性,而不是只注重短期效应。人的思想观念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成熟的。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是,在育人过程中只做到了从全局出发,忽视了局部的重要性。首先,部分高校只关注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从外部环境入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却忽视了内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其次,部分高校只关心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过分重视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对高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毕业年级。这样就出现了一种重抓轻放的现象。最后,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以一概论,要从实际出发来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准共性,抓住个性。
而部分高校为了片面提高效率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这就容易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三)育人方位不全面
教育的首要要求就是育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储存骨干精英。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在精神上育人,以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宗旨,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更是起着基础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理育人,向教育对象传授正确的价值观,还要以情育人,使教育对象产生共鸣,自觉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依靠教育者在课堂上的单项输出,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上也会缺少“抬头率”。但是,在实际育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首先,部分高校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所,其大多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很难产生共情的感觉。其次,缺乏完善的育人课程。高校把育人课程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它们大多数都是公共必修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大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确保每位同学的需求。再者,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把过多精力用在学科科研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文体方面的培养。最后,校园活动过于功利化,违背了其育人的初心。校园志愿活动本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外在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但某些高校的志愿服务却陷入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深渊,违背了全方位育人的初心。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育人主体积极性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是教育对象的指路人,是育人的核心主体,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独运转而是依靠全员通力合作。全员育人,就是要动员高校的全部育人主体的力量,增强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来。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思政课教师,他们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又要提升自身亲和力,使学生自觉接受其所传授的正确观念;非思政课教师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其次,高校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一些专业的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平台建设对其进行职业训练,为全员育人提供基本保障。再者,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训练。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辅导员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强化其心理素质,使其能冷静处理关于学生的突发事件。此外,利用大数据来建立辅导员咨询平台,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使其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育人工作中。最后,高校党委是育人方案的设定者和制定者。高校党委要根据学生特点来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的发展中去,以主流思想为主线,对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严格的看管。例如,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教学,高校党委就要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既要作好校园的日常防控,又要安抚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对此的看法并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全员育人并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要求高校所有育人主体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育人过程。
(二)合理进行学业规划,搭建全过程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采取相异方法,争取育人过程全覆盖。首先,高校重视对新生的入学教育,要初步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心理情况,引导他们更好的适应高校生活,鼓励新生多参与社团、学生会等正式群体和英语角、读书会等非正式群体;其次,高校要为大二大三的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在保证其学业成绩的情况下,要多鼓励他们参加竞赛、比赛等一些赛事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再者,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就业平台。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双选会”等方式来提供就业帮助。对于考研的学生,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宽阔的学习空间,尽量减轻除学习方面的其他压力,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中。最后,对于研究生,高校要注重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论坛、学术科研,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引导其在学习之余也参与社会实践并得到锻炼。全过程育人是一个接力赛,是一环接着一环的。为此,高校应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把全过程育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负责人的优秀大学生。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平台,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全方位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要求全校一盘棋。全方位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多渠道、多方面的开展育人工作,以课程育人为中心,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来开展育人工作。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课堂上要以符合主流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例如,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素材,讲述其中的令人感动事迹,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来讲述他们对疫情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学生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抗疫精神的伟大力量,从而从思想上坚定学生的信仰;其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演讲比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革命文化,也会让其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再者,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搭建育人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也提供了符合当代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例如,可以利用3D技术搭建模拟化的红色文化基地,使学生切身的参与其中,以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共情。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是传递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一种见效快的活动,因此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全方位育人就是要求整合各种资源,集合各方力量来进行。
四、结语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不仅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前提基础。推动“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新时代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道德的大学生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0。
[2] 何少群,程东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56-58。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求是,2020-8-31。
作者简介:吴春霞,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01120. 邮箱:15739018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