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研究及其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可借鉴性

发表时间:2020/12/7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7月20期   作者:刘菊 吴双彦
[导读]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强调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感受,利用道路将山、水、景物、建筑等有韵律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空间序列。
        刘菊  吴双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3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强调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感受,利用道路将山、水、景物、建筑等有韵律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丰富的空间序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的特征和组织手法进行解析,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使建筑的空间设计更具趣味性,设计思路也更加开阔。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序列;现代建筑空间设计

1、空间序列的概述
        空间序列是指空间环境的先后活动的顺序关系,是空间的章法构成,是设计者按特定功能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它不仅存在于建筑之中,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各种由三维实体构架起来的真实空间中。空间的序列主要可以分为二维和三维两个维度,加上时间,就是四维。空间序列作为名词是现代建筑的语汇,但是作为一种空间的处理方式,它自古就为人们所精心营造,创造出系列空间的丰富效果。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论园林谓“小园宜静观,如赏册页,大园易动观,如览长卷。”这里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同时提到了时间,小园因为小,可观览的景观不多,视点少,所以易静观其精致;大园景物多,需要游览,视野随脚步移动变化,即“步移景异”,所以大园的设计强调动线,让最好的景色随着游览路线依次延展开来,于是空间序列也就产生了。
2、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的形式
         园林空间序列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可看做若干个独立空间以一定的序列所组合成的整体空间。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园林空间,独立空间既各有自身空间特质,又因空间之间的渗透而相互对话,产生联系。例如拙政园中部“一池三山”景区,利用山石把水面划分为南北两组空间。南北两侧景物各异,丰富多变,看似空间风格独立,却又因假石连绵,延伸,模糊了空间分界线,使得南北两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更添情趣。游人置身园中游览,便能体会到空间变换之多而应接不暇的感受。而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空间序列的组织体现在整体游览路线的组织,通过路线的组织,将园内建筑,景物等串联起来,进而组织成完整的空间序列。从大量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空间序列可归纳为四种形式:串联式、环形式、中心式、组合式。四种空间组合形式将园中空间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空间序列。
         第一种是串联式。
         这种空间序列组织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沿一条轴将空间院落依次展开。这种布局形式与宫殿,寺庙,民居等严格对称的形式是不同的,园林讲究的是自然情绪的变化。所谓“步移景异”,指的是游览者的行经路线,所见之景,皆是连续不断,层次变化丰富,捉摸不透,引人入胜。比如反映乾隆时期皇家造园的基本思想与审美特点的现实园林典范——乾隆花园,其空间范围是一个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域,这个条件对造园来说十分不利,但乾隆花园在设计上,布局十分得体,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四进院落,是典型的串联式园林空间布局方法。
         乾隆花园从南至北堆砌了一条连贯山脉,这一条山脉与建筑一起围合起来四个不同空间感受的院落。第一进院落入口处是一条由山石组成的狭窄曲折的“峡谷”,视线极度压缩;再往前是古华轩前院落,山脉分布在古华轩两侧,至衍祺门形成合围之势,极富庭院氛围。第二进院落中无密集假山,仅作遂初堂的对景小案山,庭院方正,空间开阔。打开遂初堂的院门,视线透过案山的孔洞、院门、古华轩,可一直看到入口照山,视野得到了延伸。第三进院落的假山几乎占据了整个院落,山石林立,道路环绕曲折,与遂初堂前院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一院落中,视线虽拘束在山石、建筑之间,但景致丰富,步移景异。第四进院落进门便见一高大的假山横亘在眼前,假山后是更高一些符望阁,形成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四进院落沿一条轴线串联起来,借大与小,自由与严整,开敞与封闭等的对比,获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丰富的空间序列。

         第二种是环形式。
         此空间序列的特点是,园林中大多数的建筑物沿园周边布置,中间围成一个面积较大的中心空间,中心空间处通常设置水池,形成一种向心凝聚感。入口常设在园子一角,经过遮挡视线的曲折游廊才把园子全貌展现在人们眼前,欲扬先抑,让游览者有豁然开朗之感,将中心高潮空间展现的淋漓尽致。中心空间周围又以曲折游廊组织游览路线,串联起水面周围的山石、植物和建筑,让人们的情绪尽情宣泄之后回到出口,给人以无限回味。
         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就是典型的环形式空间序列。东南角入口空间一系列诱导性、延续性的景物,增加层次性和递变性,进行情绪的濡染。经过曲折狭长的入口空间后,到达中心庭院,使人在寻觅和期待中突然发现所追寻的目标而觉豁然开朗环。绕的路线与景物,使游览过程给高潮迭起。另外,苏州网师园也是采用的环形式布局,周边山石景物以及建筑围绕中心水面。这种环形式的布局,像是乐曲一样,起承转合,有主题,有起伏,有高潮,有结束;通过运用以小见大,对景,漏景等一系列园林处理的手法,将空间序列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游览其中心情起伏,回味无穷。
 
         第三种是中心式。
         这种空间序列的最大特点是以某个院落空间为中心,其他空间院落围绕布置,人们自园子入口经引导进入中心空间,再分别到达周围庭院空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中心庭院既是园子的主要景观,又是连接各个小院落的枢纽,由于其所在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院落的空间大小的对比,稍加强调便是全园中心。
    承德避暑山庄的“梨花伴月”正是这种空间序列的典型代表,在组织空间因地势建造。素尚斋与两侧爬山廊围合成中心院落,庭院方正,景物较少,但有假山拱卫素尚斋,成为此空间序列中的高潮。中心庭院之前是永怡居,永怡居前发散形成四个小空间,前院内置清池、假山、石桥,颇有江南庭院之感;中心庭院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院子,由爬山游廊环绕,可观内外景物,视线互为贯通;素尚斋后院是古朴自然的开阔庭院。园林的设计讲究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感受,这种中心式的布局,通过中心庭院将周围几个组团联系起来,它们互相贯通,人们行进其中,每经过一个院落,都有别有洞天之感。
         第四种是综合式布局。
         这种布局将前面所述三种布局结合起来,使得园林的空间层次更为丰富。综合式布局常用于大型园林,大型园林若只用一种布局方式,其空间丰富性就会降低,而根据不同的位置地形选择不同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就能使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空间感受更加多样。例如,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昆明湖周围采用环形式布局,建筑、景物环水而建,形成环形式空间序列;而仁寿宫一代采用中心式布局,一系列院落围绕仁寿宫院子建造,每个院落各具特色。再如,南方大型私家园林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园,整体园林表现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水面贯通拙政园三园,整体呈三园串联式布局。在每个园中根据水面的变化又分别为环形式布局或中心式布局等,院落空间中又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序列布局。综合式布局运用于大型园林中,可丰富其空间序列,从大的布局来看,设计疏朗典雅,具有天然野趣;从细节来看,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3、诗画意境下的隐性空间结构
         造园者对园林空间的设计不仅是建立在自身审美上,更是对山水诗画的感悟。自古以来,中国古典园林深受儒、佛、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主张“天人合一”的造园思想。空间结构中引入诗画意境,从一开始追求写实,力图真实再现自然,而后又过渡到写意,追求诗画入景,由景生情。
         诗词和古典园林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载体,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相互借鉴,其空间意境亦有相通之处。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它以“以大观小”的手法,在一幅横卷上展现了一个水平线上的丰富景色。在空间层次上,用由近到远的方式排列层叠的山峦,在前景与后景的空间创造出紧密的联系并让整个画面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除此之外,画面配合留白形成了整个画面的辽阔感。这样形成的空间结构既富于节奏感,又富于生韵。静静观赏时,山高水阔、人迹罕至;细细品味来,高山流水、行人来往。

         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结构,若说园林物质元素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组合,构成了园林的显性空间结构,那其中所体现的山水诗画意境,便可谓为园林空间的隐性结构组成。通过把控整个空间结构,来进行细节的设计,以及通过丰富的景观的层次,来增加观者的感受。而二者不同的是,山水画空间结构更类似于园林空间的抽象化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类似于山水艺术思想的具象化建设,其空间结构的设计融入的是古人对山水自然的理解,与对自然景观的情感再现。就如拙政园中一直保留的对联与诗词,“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山水空间中,动时可看潺潺流水,静时可观稳重山岳,呈现空间意象不同,人心中感悟无穷。
4、水岸山居中的中国古典园林思想
         如今的现代建筑,不乏有将中国古典园林思想融合巧妙的例子。其中,王澍在象山美院所设计的酒店——水岸山居就是典型的案例。
         从整体空间来看,水岸山居融合了古典园林串联式和随机式空间排布的特点,而又主要呈现串联式空间组织方式。其主空间序列由六个院落串联组成。院落与院落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开放开”序列形式。连廊和步行道在各院落空间中的穿插,加强了空间的联系和流动性。
         下面以人行流线来细看水岸山居院落的空间序列。从东侧不起眼的入口起,经过餐饮区域,第一个庭院是一南北贯通的狭长通道,南北景色框定在细长的“缝隙之中”,视线收束;后再经一处较大的室内会议空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到达中心半室外庭院,视线豁然开朗。庭院中靠北一侧可观建筑高差所形成的落水式瀑布景观,给人以水从山引来的感觉,与北侧山体空间产生联系;南面三层的通高庭院,呈向南侧打开之势,由地面至屋顶,不同高度的平台可将南侧景观尽收眼底。再往西,到达水岸山居住宿区域,连续两处由四间客房围绕而成“四水归堂”作为建筑内部庭院,视线集中到了建筑内部。两个四水归堂由一南北贯穿的狭长庭院相连,是流线上第三个庭院,可瞥见南北的一线景色,视线较为收束。经过住宿区域之后,第四个庭院出现在眼前,地面水池与南侧河流相接,北侧靠近山体,视线渐为开放。四个南北贯通的庭院形成了建筑中的景观节点,中间较大的最为开敞的庭院成为行进过程中的高潮。空间的抑扬顿挫,打破了行进时的单一空间感受。

         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不难发现水岸山居对园林的借鉴之处。沿建筑的东西方向流线行走,可感受到空间的收放有度,自然宜人,颇有游历山水的感受。在分布建筑体量时,水岸山居通过将分散的建筑体块分开排布,在体块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隙”,借此形成了一种与建筑背后象山的融合之感。不仅如此,在设计“曲廊飞巷”时,通过曲折和蜿蜒的走法,让人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景观,形成多方位的园林感受,延长了游人的观景时间和距离,也丰富了体验。在空间处理上,水岸山居多处使用了“借景”、“框景”等手法,不仅是通过夯土墙之间的缝隙形成的,还有经过精心设计所开的洞口形成的,在建筑的外面和内部都有以“太湖石”为原型所创作的艺术洞口,配合景观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感受。
         水岸山居背山面水,沿河展开,它以相对艺术的方式,展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建筑与空间的关系。
5、结语
         古典园林是“感情”的创造,我们通过对造园思想与空间组织的剖析,为现代建筑人性化设计寻找新的思路与方法。园林表现出园主对于空间观、环境观、审美观和自然观的诠释,做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对于我们建筑设计来说,需要传承前人造园时对空间的把控,更多地考虑环境、人、情感等被忽视的因素,弥补现代建筑对人的感受的忽视。
         
         
         
         
【参考文献】
[1]王子林.乾隆花园的空间秘密[J].《读者欣赏》2014.11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005重印).
[3]宋珊.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继承与发展--以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设计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宋文.明清时期山东与岭南古典园林对比性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居春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特点浅析[J].《绿色科技》.2014.
[6]朱光千.基于建筑类型学来分析传统园林空间在现代的传承——以中国美术学院专家接待中心“水岸山居”为例[J].《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