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玲 王进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 200120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的发展重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为了人们对于城市的需求,我国已开始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然而我国原有基础的不稳定性,导致现阶段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仍然无法满民众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就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困境进行简要阐述。仅供业内同行参考。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和特征
1.1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供信息交流、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提供信息交流服务的基础设施称为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运算基础设施等,这类基础设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得以顺利高效展开的基础,是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提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升级服务的基础设施称为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提高效率转型升级所形成的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是其它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1.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不仅具有传统的公共性、基础性等特征,还具有以数字为核心、技术更新迭代快,以创新为动力、各行业深度融合,以平台为载体、软硬件相结合的特征。
第一;以数字为核心,技术更新迭代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核心技术,通过数据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等,以此形成数字型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区块链、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呈现快速升级迭代的趋势。第二;以创新为动力,各行业深度融合。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主要受投资规模的影响,但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其建设不仅受投资规模的影响,更受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制约。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能力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赋能各产业,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协调和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第三;以平台为载体,软硬件相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为核心,数据成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数据的搜集、分类、处理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中心内容。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数据中心等各种平台建设既需要通讯基站、服务器、终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也需要操作系统、算法和各种应用软件等相关软件即生态系统的支持。
2工程案例分析
某中心城市的远城区,人口150万,面积超过2500平方千米。2019年GDP达到1100亿元,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2007-2019年连续12年位列省内县域经济前十强,为了争创和保持全国中心城市地位,作为远城区的地方政府面临跨越式发展的压力和财力不足的困境。
3 发展困境
3.1 基建投入资金不足
以2019年为例,该地地方政府基建规模是37亿元,实际投入24亿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运输、城乡社区支出等财政投入,年度实际资金投入仅占基建规模的比例在64%左右,这说明年初地方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勾勒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蓝图,由于资金的限制不得不缓慢推进。项目由于资金不能完全匹配,要么结转到下一年;要么由施工方垫资,延长支付期限;要么地方政府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但这些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2 项目融资渠道单一
由于宏观政策的调节方向是“去杠杆”,融资渠道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原来由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举债的模式将难以继续,且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这也说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
3.3 地方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
①由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地方国企自主权较低,重大决策都报地方政府决定。②国资监管机构对国企的支持与监管主要体现在统计数字、绩效考评、投资审批、党建等问题上,而对于平台公司面临债务负担过重、重大项目需要横向协调等重大问题,国资监管机构难以解决。国资监管机构对国企的支持缺乏实效性、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国有资本收益,进而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土地财政、输血型财政、地方国有企业收益较低,是地方政府中普通具有的特征。之所以呈现这三点特征是因为在新时代下,存在地方政府基建投入资金不足,项目融资渠道单一,地方国有企业自主权不足等问题。
4 应对策略
4.1 加快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1)地方政府及其职部门当好“裁判员”,不做“运动员”。地方政府的各委办局不宜直接参与项目开发,应只作为政策制定者。由地方政府指定项目牵头部门,由该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投资论证,依法通过政府采购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的方法选择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作为项目法人,来承接项目。
2)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①明确角色定位。国资监管机构定位管资本,而不是管企业。国资监管机构要成为“管资本”的能手,而不是做“抢权力”的高手。②提升机构领导的业务能力。国资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有企业或者业务部门背景,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下,深化国企改革的精神,将监管国资与支持发展相互统一。
4.2 打造发展型财政
1)拓宽项目融资渠道。①积极申请政府专项债。申请专项债的前提是政府要建立项目库。根据项目的立项、规划、用地等前期条件不同,划分项目成熟度的级别,项目成熟度最高的优先申请政府专项债券。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对于缺乏收益的项目比如道路建设、下沉广场等,可以拍卖其广告指示牌,或项目冠名权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建设。③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支持。例如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可以积极申请政策性银行长期、低息贷款资金。
2)完善资金使用机制。地方政府要有经营城市的思维,要谋划好区域发展重点,将基金性财政收入侧重用于重点片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片区商业、住宅、文化、娱乐等项目开发。
3)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一方面项目法人单位要依法主动、全面、及时地对项目招投标工作进行信息公开,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方法对基础设施进行监督。加大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对于违规使用资金做到严肃问责。
4.3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混改
地方平台公司承担大量公益性基础设施的任务,随着国企混改的深度加深,越来越需要引导民营资本介入,与国有企业一道,在保证基本项目整体收益平衡的前提下,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融资难题。
结束语
总之,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还要以平等互信为原则,按照风险共担的理念,合理划分生产建设中的各类主体风险,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界定。
参考文献:
[1] 姜卫民,范金,张晓兰.中国“新基建”:投资乘数及其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04:120~131.
[2] 段文斌.新基建不是“特效药”而是新动能[J].人民论坛,2020,14:186~189.
[3] 王智波.为什么中国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基于亨利·乔治定理的一个理论分析[J].深圳社会科学,2019,10:159~169,158.
[4] 郭全中. 文化企业在“新基建”大潮中能做什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 (02)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