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汽车工业工程(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 300300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背景下,以北部、中部、南部三个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基本资源状况,从自然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建筑风格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三个村庄现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该策略可对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丰富了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以期使不同地区新农村都能够在完善配套设施的同时回归质朴,彰显自身特色。
关键词:农村;地域差异;资源因素;可持续发展
0 背景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聚焦“三农”,在国家的重视之下,大量新农村实践项目出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基本趋于完善,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经济条件,以开展“形象工程”为目的进行大拆大建,既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引发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得新农村不能够良好的发展下去。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中、北三地进行调研,选取内蒙古赤峰、河北保定、四川泸州为案例,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人文条件以及建筑风格,基于地域性差异影响下,来分析当代新农村建设问题,旨在在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前提,根据其自身特色打造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村落,找到具有普适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1、资源因素
1.1自然、地理、人文因素
由于上述各案例具有自身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因而形成了各自的建筑样式。下面针对三个地方的自然因素、地理因素、人文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表1:自然地理人文因素对比
1.2建筑风格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人文背景不同,所形成关于民居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关于民居的分类,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都是从不同侧重角度来考虑的。根据建筑最基本的平面组合方式及其演化发展的规律,可以看出民居发展的过程,同时发现在其基础上可以演变出更加多样复杂的组合形态。针对布局特点、结构类型以及材料、建筑元素特点,对三个地区民居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表2:建筑风格对比
2、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2.1现状分析
2.1.1产业问题
三个村子虽然地处位置不同,但收入基本都依靠第一产业的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不稳定(见下表)。虽然都在发展旅游业,但旅游业与农业之间完全各自独立发展,缺乏联系。
表3:产业问题
2.1.2设施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现状需要,虽然河北保定龙泉关镇作为一个镇,基础设施基本具备,但是缺少养老设施及相关服务。而另外两个地区由于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距离上一级行政中心都有一段的距离,基础设施基本不具备,所以针对此种区域后期发展,更进一步地进行区域内的功能置换很有必要。
2.1.3建筑风格
村子历史悠久,但同时也造就了建筑本身的多样性与杂乱性。各个年代的建筑在村子里依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风格迥然不同,使村子的整体表现力很弱,没有整体的感觉。
2.2策略研究
2.2.1大力发展旅游业
在目前看来,村庄的一部分景区已基本建成,正在进行试运营阶段。利用当地的地理及自然资源优势,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通过深入挖掘古城墙、庙宇等历史文化古迹的内涵,对现状进行修复,加大宣传开发力度,增加山水观光、旅游度假等项目,推动当地住宿业、餐饮业的蓬勃发展。
完善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观光景点间高标准连接路的修建,完善交通网络;加强餐饮服务、休闲、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的知名度。协调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景区环境管理,减轻旅游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2.2公共设施的修建
内蒙古地区地广人稀,通过一些民俗活动、集市来进行人员的交流,物品的买卖。由于内蒙古长期处于采暖期,室外温度较低,故不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来供人们使用。
河北地区人员密集,村子中需要有戏台等公共活动的空间供人们聚集,交流。
四川地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晴朗的屋外更适合人居活动人们更倾向于在外面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在四川需要进行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
2.2.3建筑风貌控制
建筑风貌要符合当地建筑特色,继承并发展当地建筑的建筑理念和结构样式,不仅仅是单纯模仿城市的建筑形式。
内蒙古赤峰改造的整体基调为绿树红瓦。河北保定的改造整体基调为灰墙黛瓦,而四川改造的整体基调则定位为红砖土墙。改造的手法基本一致。
对近年新建的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建议采用外立面的改造,采取增加坡顶,更换金属门窗和白色瓷砖等措施,体现地域特色。建筑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以原木色作为辅助色,体现宁静淡雅的山村风貌。原有院落以保持现状为主,适当改造破旧院落,材料选用当地石材。.
3.结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丽乡村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越来越多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在规划中,变成了和城市相同的样子,同质化严重,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策略去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我国幅员辽阔,许多农村资源条件并不相同,希望通过这次策略研究可以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可以在保留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并重新激发农村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程海帆,李楠,毛志睿. 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初探——基于当前旅游发展背景之下[J]. 建筑学报,2011(9):100-103.
[2] 孙君.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J]. 城市环境设计,2015,(Z2):156-157.
[3] 祁嘉华,孙晶. 古村落的价值认定与可持续发展——从新农村建设谈起[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3-28.
[4] 黄智凯,张素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郴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建设科技,2017,(01):67-69.
[5] 陈烨. 内蒙古民居:一种文化与历史的认识[J].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7:61-65.
[6] 翁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2011:93-96.
中汽研汽车工业工程(天津)有限公司;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