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具体院系也是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摘要:随着现代学徒制这一产教融合的新型校企合作培育模式在我国的逐渐推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如何在此种模式下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并重点培育发展其工匠精神,以推动“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工匠精神
一、学校应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
高职学校应当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相关教育内容融入到传统课程中,结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变更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革新。在理论课中,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价值取向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训课上,采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真实的工作过程,每一个生产环节,使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及企业需求,潜移默化地形成工匠精神。为此,学校需要完善工匠精神培养方案,将工匠精神整合为专门的课程模块,依托大国工匠、匠人之心等主题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传统手工艺作坊及工匠的工作过程来传达工匠精神,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二、学校应主动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下,工匠精神是核心要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观的渗透、匠人文化的熏陶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紧密相连。”高职院校需适当地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中,将企业文化与学校原有的校园文化、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相融合,打造崇尚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与企业形成教育合力。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刊物等宣传工匠精神;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工匠大师”的生平及经历,让工匠精神渗入学校的各个角落;邀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对话,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形成职业观念,明确职业价值取向;通过定期举办校内竞赛或者多校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工匠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校内形成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校园风气,使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校园的每一个教育环节中。
三、企业要与学校加强合作,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主体,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与学校加强合作,实现校企教学的无缝对接。通过与学校协商将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衔接、融合,在实训过程中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任务,渗透企业精神,可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实践环境;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了解新设备、新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工匠精神。“长寿命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企业里一直传承着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体现着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
”当今社会,大众习惯以产品的质量来衡量企业是否值得信任,因此企业应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以企业的生产标准培养并考核学生,将质量意识深埋于每一位在企业实训的学生的意识之中,促进学生在实训中形成注重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使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学生身上生根发芽。
四、企业应选聘高质量导师,充分发挥师傅的引导作用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师傅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在企业中严格筛选既具有技术技能又具有工匠精神,并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耐心指导学生、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导师。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师傅指导的具体方案及内容,充分发挥师傅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加强沟通,确保学校设置的课程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衔接。另一方面,企业师傅应通过课上指导、课下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能力水平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促使学生的工匠精神显性化。同时,师傅应当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用人格魅力及自身的工匠精神影响学生,使学生更有动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政府应出台政策提供制度保障,促使校企共同育人
工匠精神的传承是企业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是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指导作用,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形成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用工制度及管理制度,使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担负起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支持。同时,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给予高职院校及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有效推动学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技术工人是“工匠”的主体,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坚实力量。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后会走上技术技能型岗位,成长为“大国工匠”,这种社会尊重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技术工人及技能型人才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保障其基本权益;发挥媒体的力量,增强对“匠人”事迹的报道,消除学生的忧虑;引导学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性质树立清晰的认知,促使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投身于一线技术岗位中,并在岗位上勇于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成为新时代的“工匠”。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技术技能,而且能在企业环境中通过师傅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校企合作中传递培育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阮智富,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