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具体院系也是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专业型、素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切实做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逐渐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专业教育的方向。而为有效提升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质量,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与监督,探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教师调整并改进当前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机制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评价
一、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构建要素
在育人机制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育人机制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环境。其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理想信念则是青年学生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实现共建精神和大国工匠等目标的基础保障。介体要素具体指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方法与内容。高职院校应坚持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思政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及素养,使其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通用能力。最后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主要指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在运作中所有与之产生关联的外部状况和客观条件,具体包括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包括行业政策、国家方针、社会对教育的认同等。而微观环境则包括企业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学风环境、家庭环境及相关的硬件设施等。
二、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评价机制构建策略
(一)评价机制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评价机制主要指高职院校评价人才培养的标准依据、内容体系、方法策略的总称。通常来讲,评价机制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评价,是衡量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教育成效的指标体系,同时也是推动育人机制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应该具有发展性、客观性、多元化的评价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特征,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学生个体、政府机关、行业组织等成员都需要参加到教育评价的工作中。通常来讲,合作企业、高职院校、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师生及专家等主客体在育人机制中的功能与作用都不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应涵盖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不同层面,包括对教育目标的衡量,对管理部门、组织领导的评价以及对实施方法与途径的评价等。而在评价维度上,则要求对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分析,突出其激励、筛选、引领功能。其次是客观性要求,客观性要求主要指教育评价的过程、内容,应透明、公开,以此实现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最后是发展性特征,发展性特征主要指评价机制应从微观与宏观的层面进行考量,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保持育人机制与学生发展的整体划一。
(二)构建多层次的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评价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组成要素、运作机制及相关附属机制能够发现,高职院校在评价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成效的过程中,应明确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深化德技并修的思想内涵,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等层面出发,构建出多层次的教育评价机制[5]。首先在政府、行业协会层面,高职院校应根据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所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政策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在育人机制构建与落实中的价值与不足,从而通过“提出建议与意见”的方式,引导相关机构优化并改进原有的政策体系,提升工学结合的政策指导效用。其次,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专业能力、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给予企业准确、合理的教育评价,使其暂放经济,致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在教师层面,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因此教师应积极与企业负责人构建紧密的联系,加强课堂教育与企业生产间的内在联系,使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更具有联系性、连贯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还要构建出基于学生专业教育、企业生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努力使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整体。
(三)构建宏观层面上的工学结合评价机制
根据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及育人机制,能够发现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育人机制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如果忽视相应的评价工作,将导致育人机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无法做到及时调整、自主完善的发展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教育机制的评价与监督。首先在机制落实层面上,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的落实情况,评价落实质量与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教育体系及环节进行调整与改进。其次,加强对“机制效果”的评价。各项机制的设立与推广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如果保障价值与激励价值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效果,相关负责人应考虑是否改变机制的类型或内容,使工学结合评价机制在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辅助功能。此外,在构建评价机制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实现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方法与策略的评价,使其与效果评价、内容评价、企业评价、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地提升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评价质量,推动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实与长效发展。
结束语
“职教二十条”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思政素质、专业技能的有效渠道。因此,在高职院校构建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过程中,院校应明确育人机制的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辅助机制,通过评价机制的构建,优化并凸显育人机制的育人功能以及校企合作的协同作用,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全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小芳.论新形势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J].中国高新区,2018(5):56—57.
[2]祝文燕.“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0(2):50—51.
[3]周秀娥.高职大学生德技并修,成就出彩人生——基于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感悟[J].文教资料,2019(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