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具体院系也是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摘要: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但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合作的有效性,促进校企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当前试点任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的评价指标的设定、指标权重、科学验证等,希望能够为试点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学徒制;校企合作;研究
一、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是指人们在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应该可以进一步的分解为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那么在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中,就可以理解为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实施效果,在经过一定周期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获得进步或发展,社会对校企合作有较高认可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提高。考察校企合作是否有效,关键不仅仅是双方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而是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学会了多少,在工作岗位是否能够胜任。所以说,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判断可以从程度上划分为高效、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
二、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职业校企合作发展的不断深入,为达到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学术界也开始转向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但是同时也值得注意,对于校企合作的评价往往会偏向学校层面的考核,指标倾向比较明显,不能全面的评价校企合作的整体情况,尤其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企业,以及合作的重点———有效性的分析。
从校企合作的基础、设计、实施和效果四个维度构建校企合作评价体系,评价的角度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同时,深入的分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需求和供给关系,政府在这三者之间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评价指标自身的指导、诊断作用不太明显。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对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有效度的四方面进行构建。各位专家学者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为本课题在校企合作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适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是检验双方合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四、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能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企业,在后期的合作成效指标中企业专业建设的成效,包括:岗位课程建设、岗位实践课程建设、企业师傅师资建设、厂中校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表现得比较积极,在合作发展指标中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战略意义的认识和企业主导程度也显得十分积极,这说明企业负责人的认知程度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指标比较突出的学校,在学校方的主动合作意识比较强,其提供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总值指标、派遣到合作企业一线挂职或服务连续三个月以上的专业教师的比例、校企合作开发专利、参与科研等科技成果数三项指标也十分强势,同样也表明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合作有效性的高度,为后期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平台。
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与未开展试点的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效果有较明显的提高。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之后,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也有大幅提高,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普遍缩短了试用期甚至是没有试用期直接进入岗位工作,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也明显提高。同时也注意到,有一些校企合作开展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低的有效性,这主要是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校企合作的认知度不统一,协同合作后的效应没有全部的展现出来。但是,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全面铺开,校企合作的不断融合,企业负责人将人才培养作为战略意识逐步清晰,企业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校企合作进入全国层面的大环境中高期发展,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必然会实现高有效性合作的未来。
五、结果分析
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在于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主要突出在企业的能力、技术和资源等几个方面的因素。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从教育部、教育厅到试点的学校层面都得到了十分的重视,但是在企业层面,并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利益,企业在参与的同时,会考虑到自身的条件,比例是否具备参与岗位教学场地资源、师傅的资源和学徒管理的人力资源;是否能够具备承担一些不可预见性风险的能力;是否能够回收合作后对人才培养所付出的成本;培养后的人才是否能够为己所用等问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是现代学徒制的主导力量。但是企业所发挥的主导能力往往是被动的,目前参与合作的企业虽然能够提供学徒实践教学的场所、提供了相应的设备、已经对应的师傅进行指导,但是学徒的学习培训体系并不完善,师傅本身还存在自身的工作任务,对学徒的指导还存在随意性,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有一些工作岗位还不能与专业十分吻合,企业担心核心竞争力会遭到泄漏,造成技术上的流失,导致不会将企业的核心岗位安排给学徒进行学习。总之企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待更好的完善。
六、结束语
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是涉及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长期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它们之间相互协同又相互交织。从课题组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要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政府部分能够不断完善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管理制度,有效刺激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提高认识,充分理解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作用,强化自身专业内涵建设,做到人才培养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内部制度改革,为校企合作的深层开展打通通道;最后,行业企业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明确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企业发展的纽带作用。所以各方均要做好成本利益分析,找到最有利的平衡点,为现代学徒制的全面推广和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