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避免供求错位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21期   作者:卢佳园
[导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供求错位问题
        卢佳园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院系是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供求错位问题。如何化解,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职业;供求错位;探讨
        1 人才供给层面
        解决高职人才供需矛盾的理想做法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包括专业和人才素质等。人们经常回顾企业办技校的时代,当时很好的解决了企业所需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如今,科技进步,技术迭代式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需要已不像过去一成不变了。作为人才供给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教育教学的软硬件投入。
        高职院校的人才产品是不是走俏、抢手,除了办学方向和开设专业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人才产品的质量。“金杯银杯不如老百信的口碑”,检验人才产品质量最终还是靠用人单位使用后的“口碑”。“职教20条”对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参加培训规定,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打造一支高职院校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和引进力度。此外,高职院校花重金建设专业实训室,可能一届学生使用后就落后市场了,因经费等原因不能升级改造,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产品市场前景可想而知。因此,高职院校需紧跟企业和行业发展更新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或依据未来技术发展需求提前自主研制开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着眼未来,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产品。
        (2)“重软技能”并重培养。
        在跟用人单位对接中发现,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单单看重学历、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工作经验等这些“硬技能”;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沟通表达、学习创新、协调合作、社会责任感等所反映的与人相处能力、交际能力和做人能力等“软技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往往只重视“硬技能”的培养,而轻视或忽视“软技能”的培养;然而,“软技能”培养、提升却很难。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做到“硬技能”和“软技能”两手抓,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提升人文和心理素质的同时,强化专业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 人才需求层面
        企业“招工难”“人才流失严重”……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没能很好满足需求端的诉求。因为人才需求端没有或很少参与人才供给端运营过程,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社会需求的没有培养或培养偏少,社会不太需要的却培养偏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供求错位,就需要人才需求端参与供给端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1)加大与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力度。
        “职教20条”明确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

我国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但参与的企业不多,合作的力度不大,职业教育中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职教育依然存在培养与需求的脱节现象。江汉艺术职业学院饮食文化学院也就是热搜的“小龙虾学院”,实际是湖北省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与企业合办的一个二级学院,学校因有虾店的参股投资,当地著名虾店的行政总厨任教、学生去合作虾店业余兼职和实习成为常态化,招生简章才有胆识明确写着包分配,且会扶持创业,培养的“小龙虾专业”人才市场上才会走俏、抢手。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与论证。
        我国人才市场目前是需求市场,用人单位越来越“挑剔”。让用人单位满意就需要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度越高,培养出的人才针对性就越强。高职院校在专业新设及改造、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安排等都需要广泛听取用人单位意见,主动寻求企业帮助和支持。
        (3)顶岗实习实训中注重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毕业生放弃就业或改变专业岗位,受顶岗实习实训影响较大。有些专业的顶岗实习往往与行业旺季应企业用工高峰需求来安排,过度迎合企业,让顶岗实习学生从事繁重、超长的简单劳动,技能训练很少涉猎,严重挫伤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增加对专业岗位的排斥。
        3 教育受众层面
        “宁愿到星巴克端盘子,不愿到职校学本事”“宁做工资两三千的白领,不做工资五六千的蓝领”……这些职业教育偏见,使教育受众群体拥挤到普通高等教育,哪怕承担很高的培养费用,也不愿意选择职业院校。国家层面出台举措,打通高职生的学历深造、人才选拔、各类待遇障碍和制约,高职生不再被歧视外,教育受众层自身也还需要坚信,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正确的、明智的。
        (1)家长需转变观念、客观对待孩子的人生期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凤)”是众多家长对孩子的人生期望,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家长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但中国的较多家长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专长。家长在替孩子选择时较少或没有考虑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承载了父辈或爷辈的期望。高等职业教育也许适合中国很多孩子,但在家长的干预下,却很少有主动选择。家长应该客观对待孩子未来成长期望,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能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2)学生需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
        现在青年一代成长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即使是农村的孩子,家长也极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普遍不能吃苦,不甘于寂寞,不能接受和父辈一样只做一个普通的工人;反而愿意做轻松、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即使是家长希望孩子选择职业院校,能学到一技之长,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到职业院校以后,受学校、专业、未来职业等心里落差的影响,对学校、专业和学生的热情度普遍偏低,被动式学习,应付式考试成常态。
        参考文献
        [1]何世松,贾颖莲.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路劲——从产业需求侧反观教育供给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4).
        [2] 徐建华,李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