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知识产权服务管理中心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师范院校的非师专业毕业生如何与地方经济接轨,有效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如何针对地方经济制订人才培养模式,以此解决毕业生的出口,这始终是高校对接地方企业,如何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的问题。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要大力增强职业教育为地方服务发展,高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高校也要在助推地方经济的发展研究上,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融入进去。只有高职院校、企业、科研单位三者之间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共享信息和资源、互相交流沟通,才能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利润。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将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中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产学研合作;对策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发展需求不匹配
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还是集中于传统行业如矿产、法律以及教育等行业,但是地方的发展需要更多新兴行业的人才,因而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地方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一些地方高校片面追求做大做强,热衷于设置热门专业,追求招生的指标,但是却忽略了地方实际发展的需求,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出现了地方人才需求空缺和热门专业毕业生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多注重其理论的学习。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许多高校在对该专业进行教学设计时,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而忽略了实践课程,但是市场营销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空有一身理论,但是没办法进行实践,只会“纸上谈兵”,从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地方高校激励考核体系与地方社会发展不适应
高校的考核体系是教师教学质量的见证,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见证。但是当前高校的考核体系与地方发展需求不符,虽然一些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学校考核体系的限制也无能为力。在教师的考核方面,高校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论文的发表数量。这就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忙于科研项目的立项和论文的发表,追求学术成就,从而忽略了本职的教学工作,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对教材知识照本宣科。在学生的考核方面,过于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所以考核体系集中于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测试,还有上课记录、听讲次数等平时成绩的考核。这就导致学生为了遵守学校规则和课堂纪律,与外界社会脱轨,只专注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难以形成自己的认知。
3、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
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虽有市场调研,但与地方经济需求不能很好衔接,课程开设不能因地制宜,紧随市场潮流,有时一味迎合学生喜好,而不考虑现实需要。传统专业是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新办专业处于弱势地位,学校对新专业关注度不高,要么是找不到合作的企业,要么就是合作不够密切。由于合作定位模糊,校企合作更多地停留在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的表面层次上,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仍缺乏进一步的合作。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相关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上应有准确的定位,应建立一定的合作机制。
4、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高校教师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参与度较低,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理论发展到实践应用需要一定的转化期,这样导致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对于科研课题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真正应用到地方经济上。
二、产学研合作的对策研究
产学研合作时,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道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经济生产力;企业在合作中进行实践教学,及时将专业课程融入教学中;科研部门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并将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见图1:
1、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地方院校在招生规模上有较大的增长,但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是人才培养跟不上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需求相互脱节,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产学研积极合作会助推高校学生就业,也会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高校在办学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和地方合作,结合地方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特色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并且要成立由高校和企业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深入地方企业仔细调研,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强化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要负责产学研合作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如何进行日常管理、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如何开展实习实训等工作,逐步实现地方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图1产学研合作模式
2、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率
强化校企深度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有效服务地方经济。高校可邀请有经验的讲师到校兼职相应专业教师,恰当引进实践教学,展开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探讨目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早完成专业定位,切实了解企业。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深入一线企业,积极调研企业,从而解决遇到的科研难题,在教学中更能有的放矢,不致于出现相互脱节。虽然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较快,但对地方经济发展还是了解不够,部分教师课题选题不能紧扣社会发展,科研项目不接地气,适用性不强。针对上面情况,学校科研部门要及时给教师讲解课题要点,让教师主动到企业寻找科研课题,积极参与各类纵向、横向科研课题,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地方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与通过团队合作,多渠道、多功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3、多方面整合资源,创新服务平台,为高校提供产学研实践基地
高校要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沟通联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让高校和企业都能在平台上实现各自的目标。高校能实现人才优化、宽口径多渠道输出,企业则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与高校积极对接,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让实习生能够有实习和剖析的机会,学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的实际能力,让实习更有分量,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和谐发展,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完成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同时企业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新型的地方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该重视这种模式的发展,根据教育的发展特点并结合地方产业的需求,积极为地方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地方政府也要深入研究在服务地方产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促进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从而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满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2]王吉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及策略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