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节能、先进、高效的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工程中大力推广。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场施工质量也将受到影响,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关键,本文对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列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质量问题分析 质量控制
引言:当代建筑行业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冲击着传统建筑工艺,其中装配式建筑以其节能环保、缩短工期、减少人力等一系列的优点,正在国内建筑行业大力发展。然而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应用还需完善,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建项目情况,对装配式建筑在现场施工应用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观点,供大家探讨。
一、在建项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本人参加了海尚云栖中心项目的建设,本项目1#、2#、3#楼预制构件6715件,构件类型包括:预制墙、叠合梁、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40%。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部位的安装精度要求高。外墙立面只做涂饰施工,外立面的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水平、竖向拼缝的宽度、直线度直接影响到外立面美观。施工现场场地受限,结合现浇结构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构件进场,以及进场的临时堆放点均要详细规划,对现场施工协调工作要求高。因此需要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对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总结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存在问题分析
1、构配件的质量以及节点连接问题
1.1结构质量问题
叠合板、叠合梁进场,外观检查发现外露钢筋偏位、箍筋间距、高度存在偏差,以及养护不当造成的叠合板板面翘曲,脱模剂粉刷不均匀、漏刷导致的叠合板板边粘模,间接影响现场施工时叠合板和转角板质量,部分叠合板跨度大,过程中板与板之间挤压,吊装时挠度问题产生裂纹,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为构配件从设计到制作过程中的不规范,生产商的生产水平因素,材料的不合格等,影响着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
1.2管线及构件埋设问题
管线堵塞、脱落、穿线操作受阻等问题,分析原因有在振捣阶段混凝土进入到管线内部造成管线堵塞、脱落,施工人员未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管线埋设,位置出现偏差,以及运输途中未进行较好的保护造成挤压破坏。另外,叠合板与PC墙板到现场组装后,原预埋管线的位置不对应,部分管线转角等弧度问题未充分考虑,进场出现90度转角,穿线困难,现场不得不重新进行预埋,对结构质量以及进度均造成影响。
1.3构件节点连接问题
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连接节点的设计往往忽略现场施工的合理性,也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较大的一个问题。如:
1.3.1楼层叠合梁吊装,与现浇外墙板相碰撞,影响施工,当叠合梁缓慢落在已安装好的底部支撑上时,叠合梁端应锚入柱、剪力墙内15mm,但现浇墙板上部箍筋已绑扎,导致叠合梁无法放置,必须割除箍筋,破坏墙体抗剪力。
1.3.2 PC墙板的箍筋设计并制作的为外露的封口箍,墙体吊装后,因下一层暗柱预留插筋影响,之间的现浇暗柱的箍筋无法放置,施工单位采取开口箍绑扎,影响结构质量。
2、施工操作的问题
2.1施工准备工作不足
装配式构件的生产、运输进场必须与现场施工进度科学合理的结合,在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旦准备不足,必然造成施工的顺利进行,如,现场流水施工时间与构件生产速度未搭接号,构件堆放时间过长,预制构件的堆放场地以及成品保护未很好的考虑,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氧化,造成外露钢筋锈蚀,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2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到位
装配式施工,安装人员施工技术以及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未按规范进行操作,
如:
2.2.1构件灌浆不饱满,理论上,从下部灌浆孔灌入的砼从上部洞口流出即为灌浆完成,但从现场实际操作来看,灌浆内部质量难以检查,当灌浆面积较大、灌浆所需操作时间过长,而灌浆料初凝时间较短,随操作时间延长,其可操作性快速下降,无法保证灌浆饱满充实,需要进行分区操作,但发现施工人员未按要求进行分区操作,且施工人员不仔细,对灌浆孔清洗不干净等原因造成灌浆孔堵塞;
2.2.2现浇墙体与预制构件连接的转换层,定位插筋未焊接牢固,现浇墙体浇筑砼时,振动棒导致插筋偏位甚至脱落,以致上层预制墙体预留钢筋孔洞无法对接,对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节点未仔细检查,节点连接不牢固,钢筋不规范的搭接方式等操作,均影响建筑的结构质量;
2.3施工管理协调不到位
施工过程中,总包单位管理的不到位,下属单位相关扯皮、推诿,无法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不同工种之间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工作的协调不到位,如,现场土建吊装单位未与管线安装单位提前沟通,按照结构图纸要求进行吊装,导致部分安装管线无法预埋,后期不得不进行返工开孔重新预埋,从而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举措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结合本现场采取的处理经验,提出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1、控制构配件的供应质量
1.1从源头控制构配件的质量,是质量控制的根本措施,选择合适的构配件的生产厂家,首先对构配件生产单位的资质审查,组织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现场考察厂家生产环境,严格把控选购的构配件质量。在构件厂派驻驻厂人员,对构件生产环节进行把控,在构件成型前,对模板脱模剂涂刷质量,构件浇筑顺序、养护时间,外露钢筋长度,预埋件位置进行控制;
1.2在初步设计阶段,装配式设计应与结构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协同设计,充分考虑设备专业管线预留埋设。施工图设计阶段,构件加工图纸由设计单位与预制构件厂家配合设计完成,尽可能的对门窗洞口、机电管线定位、现场安装时的吊钩、安装孔位进行设计考虑,减少施工阶段频繁的设计变更带来的质量影响。
2、保证构件的堆放以及运输安全
合理的运输以及正确的堆放方式,也是保证构配件完整性质量的重点。预制构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运输,车上设构件专用架,且有可靠的稳定构件措施,路上分段检查紧固构件措施的情况。运输跨度长的构件时应设置水平支架,构件与链索接触部位和构件边角部位应采用柔性支垫保护,支撑牢固,不得有松动。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堆放的场地必须平整压实,设置排水措施,不得积水。按照各个楼号使用的部位分别设置堆场,避免构配件长距离吊运,影响构件质量。
3、对构件关键节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3.1针对叠合梁吊装与现浇外墙板钢筋碰撞影响的问题,现场提出要求施工单位采取外侧模板滞后封膜的措施,及当叠合梁吊装时,因一侧模板未封,可以调整墙体钢筋,待叠合梁安装就位后,再调回墙体钢筋并封膜,有效的避免了割除箍筋破坏墙体抗剪力的问题。
3.2 针对PC墙板之间暗柱箍筋无法放置的问题,现场建议施工单位采用开口箍,并采取502焊条焊接、焊接长度、箍筋搭接长度需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建议设计对上面楼层PC墙板外露箍筋采取开口设计,并得到了采纳,便于了现场结构施工。
4、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过程质量监管把控
4.1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施工质量的保证,装配式建筑作为新技术,对施工人员来说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需要施工单位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技术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专门的装配式管理部门、组织架构,施工指令准确下达,避免因管理原因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同时执行岗位责任制度,落实到个人,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4.2对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节点、关键工序全程旁站监管,严格控制现场灌浆料的制作,专人对灌浆过程进行监督,严格落实大体积PC墙体灌浆分区操作的要求,全程录制视频,确保灌浆作业质量,并做好灌浆作业记录。对PC外墙PE棒的放置进行全数检查,严格控制装配式外墙防水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随着多年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工艺技术日益完善,但是现场实际施工存在的问题还是无法避免,就本项目出现的问题,例如,叠合梁主筋与现浇剪力墙箍筋碰撞问题、PC墙体之间暗柱箍筋无法放置的问题、转换层定位插筋脱落、大体积PC墙体灌浆未分区等问题,前两者属于构件设计未考虑现场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后两者则为施工人员操作不当造成,这些问题在各个装配式建筑的项目上或多或少的存在。本文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供大家借鉴,一起探讨学习。今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质量问题也必将克服解决,装配式建筑必然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DGJ08-2117-2012)《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2、滕智.关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探讨[J].基层建设,2019.32
3、陈伟顺.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基层建设,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