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王函彊
[导读] 摘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毕业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展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62
        摘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毕业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展现自我价值的基本要求。根据山西工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三牛精神”的指引,建筑工程学院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学内容方法、考核制度及就业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推动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引 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截至 2018 年 7 月,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已达 820 万。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寻找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高质量就业的追求,是相对较新的理念。因此,学术界对高质量就业的概念至今仍无定论。不过,对于如何衡量就业质量,国内外学者作出了诸多努力,并达成了一些共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工作的稳定性。这里的稳定性不仅意味着在一个单位内部工作的稳定性,也意味着连续工作的状态。②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有比较高的待遇,包括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以及有比较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这也是高质量就业最重要的指标之一。③提升和发展机会,包括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职位晋升和职业发展的机会等。④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度。⑤意见表达和对话机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有哪些?
        1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特色
        1.1深入接触生产实践,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行业的学生实习工作就是要在企业真刀真枪进行工程实践活动,接受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以参与企业的建设项目为出发点,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体会知识的价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可以接触到在学校所没有的硬件装备和软件环境,开阔了眼界,系统集成与技术综合的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提升了工作素质以及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2.解决学生就业与完成学业的矛盾,缩短就业适应期。学生就业去向明确,专心在企业实习和岗位培训,实习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毕业生经过相关岗位的培训,提高了毕业生的上岗适应能力,缩短了岗位适应期;企业还为实习学生提供生活补贴,企业用人磨合成本低、学生参与热情高。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入职后,多数企业没有试用期,直接进入岗位工作,未在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通过企业实践锻炼,具有长达半年的实习经历,也容易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1.2广泛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实习就业一体化”定制式的培养计划是根据学校要求与企业需求进行协调制定的,具有个性化特点。通过信息反馈,学校深入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企业的选拔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训等,促进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合理化,使工程实践教育得以深化。
        2 就业为导向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2.1学生和岗位的零距离
        社会在发展,学校也要跟随时代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加强校企合作和探索工作,在有效整合输入、输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高端、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发挥出学生的个人特长,学校倡导工学结合,鼓励学生成立工作室,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余主动承接演出,提前感受职场的工作氛围,开拓学生视野,同时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为了使专业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为目标,促进企业在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借长期向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为契机,可以通过校企冠名的形式来组织定向培养教学活动,并分阶段开展:第一,实习、实训、就业基地的申报工作,使企业按照行业标准投资建设结构模型、各实验室等,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具备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方案,组织多元的文化活动,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推进高阶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倡导教师为主、企业高管为辅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理论、管理和运营等系统化的技术能力。而在选修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来开设项目管理实践、项目全周期运维等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兼顾专业、个性的双重发展。第三,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深度合作企业提出的“需求订单”,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单位实习或工作,实现企业和学生的零距离接触。
        2.2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可以分为纵面、横面,前者以素质教学体系为主,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后者以专业+职业教育为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各个模块的有效整合。
        以素质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既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模拟谈判训练中,选择较合适的结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专业教师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案,深入挖掘学生的沟通潜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提供答疑平台,引导学生在观察、聆听和分析的时候模拟训练,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筑工程专业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特点和处事风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优化教学方案,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以才施教。尤其是在BIM建设时代下,将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潜能有效整合,从而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指导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关键,从整体的层面看待问题,树立科学的发展意识。另外,还应提高学生的统筹能力,不能只将教学工作停留在表面的文章撰写上,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岗职思考。
        2.3制定创新的实习带动就业模式、推进精准化就业
        服务新机制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山西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毕业生就业首次薪酬、就业企业和首次就业率作为学院的考核指标。在建筑工程学院通过所有应试考核后,根据企业需求为基点,通过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从实习开始让企业培养订单式学生,推动实习学生走向就业。大量引入企业开展就业双选会,在招聘会过程中,采用宣讲、面试等方式确定学生,企业也可以采用视频、电话或现场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学生和企业实行双向选择。对已经参与实习带动就业的学生进行半年的职场追踪,帮助学生前期适应企业,中期进行岗职能力扶持,后期返校进行岗位晋升培训,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定期跟踪,最终解决完成闭环,形成完整的毕业生就业档案。也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入口数据支撑。
        结 语
        只有在学校党政领导一盘棋、各部门协调联动,以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经过几年的实习、就业探索与实践,当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趋于成熟,通过校内对学生择优选拔,目前学院以“以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促进高质量就业,以高水平实习推动高质量就业”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题,建立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和创业平台,走出一条具有建筑工程学院特色的“产、学、研”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路线。进入高标准、高维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习,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率,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2):103-105.
        [2]陈韶,徐向东,符志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10,13(5):112-116.
        [3]傅晓亮.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5(27):209-210.
        [4]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7):5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