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改造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卢嘉明
[导读] 摘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及水生态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以“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为原则,以河道综合整治、高效节水示范、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水利风景区建设、水源工程建设为抓手,浅析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中山市小榄镇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广东省中山市  510000
        摘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及水生态现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以“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为原则,以河道综合整治、高效节水示范、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以水利风景区建设、水源工程建设为抓手,浅析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绿色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十八中央委员会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包含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促进新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的建议。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形成合力,组织、聚焦、推进特色试点工作,组织编制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以此作为指导生态文明的指导性文件,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
        1坚持生态功能区建设,认真承担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概念,记住,总书记习近平“整体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一个明显的约束在老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区域”,站在守卫着绿山的高度和绿色的水域,有意识地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1承担生态保护的政治责任
        坚持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纳入理论的学习内容中,通过学习,思考和应用程序,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负责,保护土壤。深入学习的教训,将“政治、敢于管理、改变工作作风,不忘初衷,牢记使命”的专项教育深化人心,深化相应的生态整改,严格遵守相应的生态保护的红线,保护环境。
        1.2扎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坚定不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追赶超越的支撑点、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决不以牺牲各类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深入推进“三园区四景区N街区”建设,全力调结构、促转型,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速,告别了过去以能源初级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模式,产业链不断拉长、创新链不断延伸,绿色发展优势不断巩固。
        1.3深入推进环保督察整改
        坚持把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作为检验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牢不牢、落实“两个维护”坚决不坚决的“试金石”,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夯实各乡镇街道及行业部门的管理治理责任。29项整改任务全面完成、销号清零,形成了党委不断吗领导、政府不断全力推动、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坚持城乡一体,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深入拓展绿色发展优势,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水平。
        2.1注重系统治理
        深入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制定了适合辖区“一条主线,五大支流”的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架构,实施山体林草植被修复和林草改良工程,治理河道,修筑溢流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形成了多种草木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实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有效提高。
        2.2推动绿色强区
        积极建立绿水青山不断的向金山银山转化,统筹推进相应的生态农业、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生态社会效益走向良好格局。立足园区景区街区主战场,不断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谋划生态保护以及相应的高质量发展项目,产业结构绿色化比重显著提升。
        2.3改善人居环境
        坚定不移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大力推进城区环卫“市场化运营、契约化管理”改革,城区保洁面积扩大、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城市保洁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常态化水平不断提升,“两化”改革”。

纵深推进城市“双修”“双改”,启动实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推动城市品质“内外兼修”。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厕所、垃圾“三场革命”,改造卫生厕所,建成农村垃圾收集点,全域建成清洁乡村,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全民行动,成功创建相应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2.5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加快补齐设施“硬件”短板、完善制度“软件”配套,坚决打好“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坚持“集中收集、分散治污、生态治理、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新建及改造雨污分流管网,彻底解决了城区多年以来雨污混流直排问题;完成一污提标改造,启动二污改造建设,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厂,做到辖区城乡全覆盖、全收集;运用三达膜IMBR处理技术科学治污,使得河道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到恢复。积极实施农药减量、化肥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措施,缓解了农村面源污染。持续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督促辖区采油厂修建20个危险废物暂存点,制定医疗行业生态环境管理规范,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3开拓思路,创新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转型
        3.1建立强制力、约束力的政策机制
        建立强制力、约束力的政策机制是实施转型和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利器。建立了“622”工作法,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制定实施《污染防治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对监管范围实施全覆盖、无死角排查。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探索建立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和司法保障。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守护绿水青山、保障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日常、抓在平常,渗透到生产生活全过程,推动发展理念、制度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整体绿色化变革,为淮北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转型、绿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2完善长效环境保护机制
        首先是建立、完善和全面落实责任制的整改环境保护和突出的环境问题,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量增加评估的县、区和相关部门,并探索实施双重会计、双重会计评估和GDP和GEP双核算。健全机制,引导全市集中财力、物力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二是不断的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不断完善“手段齐全、管控有力、实时高效、数据共享、多方协调”的长期监测预警机制。三是继续深化河(湖)长制和相应的森林领导制度改革,能够率先在省内不断推出相应的国家森林指导制度示范区的相应的实施方案。
        3.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坚持绿化、清洁河流等志愿服务不断的常态化,同时不断鼓励各类群众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相应的典型示范点当中,积极的把低碳、节能、节水、绿色环保的各项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能够不断的建设以及不断覆盖相应的城区内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积极的设立站点、投入运营,加快进行相应的城乡道路和客运一体化,不断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并且能够推进厨余垃圾进行一定的分类、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运营。
        3.4落实市场清理机制
        坚持合理引导经济,不断优化各项不同的产业结构,同时严格控制产品准入,坚决拒绝不符合绿色转型方向的项目准入。例如,淮北地区2017年以来,不符合环保标准、同时技术相对落后的工业企业纷纷退出,煤炭产量下降。目前,非煤炭产业“占三分之二”,形成了经济增长由向服务业和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变化,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4结论
        通过以上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至 2020 年,建立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文明用水意识得到提高,实现人水和谐;全县水生态得到改善,水资源承载力得到显著增强;县城及乡镇水资源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水利用体系;建立起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水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建廷.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J].理论与现代化,2018.1.
        [2]张鹏彬.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吉林水利,2016(6):48-49.
        [3]刘陶.新时代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0-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